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道沟、那座城,乌蒙山腹地的发现之旅之二:发现蒋家沟

(2012-02-18 16:28:03)
标签:

旅游

自驾游

分类: 国内游系列

  一大早,我便催促着同伴们收拾行装出发。同伴们只道是我想早点出发踏上返程之旅,也没多问就都稀里糊涂地上了车,谁也没想到我的车一驶上S207便掉头向北奔去,整一个南辕北辙。

  按着昨晚车手们告诉我的大致线路,我从北口出城,沿着东格路(S207)北行十几公里,到达了绿茂乡,在一处岔路口我向当地人打听“蒋家沟”如何走,当地人先打量了一下我的车“去比赛的吧?”我笑而不答“从左边紫牛村的岔路进去,右手边有一条上山的水泥路,沿着路走到头就到了”。

  上山的路是条铺装很好的水泥路,但却十分的狭窄,路的一侧是高耸的山壁,另一侧则是深深的峡谷,两车交汇时,必然有一车得紧挨山壁才能错过;峡谷的对面尽是显露着红黄白三色光秃秃的石头山,道路险峻我也无暇观景,只是小心翼翼地把着方向,心中只求此时对向千万不要来车,否则可就真够我喝一壶的了。

  终于,在山腰间盘旋的狭窄水泥路在前面拐了个大弯,当车头刚一转过山边,我们的车前豁然开朗:一条宽阔平坦的峡谷从东方而来,在我们脚下折向北方而去,东面的整个峡谷间形成一个巨大的扇形冲积面,峡谷之中,几条蜿蜒流淌的溪流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耀眼的白光;北去的峡谷中间建造着一条巨大的水泥沟渠伸向远方,不见尽头(后来才知道那是泥石流治理的排导槽),偌大的峡谷中与其两侧的山峰之上,竟然不见一木,幸有谷地上两三块小田冒出的片片青苗,方让这条巨大的峡谷显出些许的生气;

  在下山水泥路的尽头,是几座孤零零的水泥房子,挂着“中科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牌子的院门紧闭,不见人影,只有院中的狗儿见到生人,扑到院门之上一阵狂吠,叫声在空旷的山沟里回荡,显得格外的响亮。

 

那道沟、那座城,乌蒙山腹地的发现之旅之二:发现蒋家沟
  当我驾车顺着观测旁的一条土路驶进蒋家沟的沟底时,顿时被眼前的景致惊呆了,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始前人类的洪荒时代,又仿佛是踏上了月球的表面:只见沟谷的两侧都是片木不生的裸露山头,红色、灰色、灰黑色岩石裸露着自己破碎的身体结构,一看便知这是地壳强烈运动挤压搓扭形成的断层碎裂岩,在山坡上,偶尔有几丛荒草从石缝中挣扎着冒出头来,方才显现出一点生命的迹象来;脚下的山沟里到处则是泥石流爆发后沉积下来的碎石泥沙,一条浑浊的溪流夹带着泥沙向沟外源源不断地流去,可千万不要小瞧了这条不起眼的小溪流,每当雨季时,它就会形成大规模的流石流,当泥石流爆发的时候,眼前的小溪会变成一条以浑浊的泥浆夹裹着无数大小不一的石块从上游呼啸而下的恶龙,浊浪滔天,声如惊雷,地动山摇,摧枯拉朽,破坏力极强,令人不寒而栗……这就是著名的蒋家沟和它的泥石流,因为这里的泥石流是全世界发育最频繁,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因此,蒋家沟也就成为第四纪地质学教材里经常提到的经典地名。

那道沟、那座城,乌蒙山腹地的发现之旅之二:发现蒋家沟
那道沟、那座城,乌蒙山腹地的发现之旅之二:发现蒋家沟
  不过,包括蒋家沟在内的众多泥石流形成的冲积扇地形,如今却成为全国各地越野好手眼中的最好的越野车赛车场,耀眼的阳光,铁灰色的石滩,陡峭的崖壁,泥水交织,纵横遍野的沟壑……都令越野车手们兴奋不已。

那道沟、那座城,乌蒙山腹地的发现之旅之二:发现蒋家沟
  蒋家沟—格勒赛段正是东川泥石流越野挑战赛的一个重要赛段,趁着正式比赛的车手们还没有到达赛场,我驾着自己的爱车,先在沟底里绕8字弯、过沙地、涉泥沟,爱车咆哮过处,车后尘嚣飞扬,着实先过了把在泥石流上驾驶的瘾。

那道沟、那座城,乌蒙山腹地的发现之旅之二:发现蒋家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