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大渡河之一:英雄泸定桥

标签:
旅游自驾游 |
分类: 国内游系列 |
说起大渡河,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引发毛泽东在《长征》诗中,写下的“大渡桥横铁索寒”那一千古名句和那座飞架大渡河之上的铁索桥。
不能否认,我们这一代人,对大渡河的初印象,正是来自那座英雄的泸定桥和发生在它身上的传奇故事。
泸定县城,是经G318国道(川藏线)前往藏区的必经之地,2011年5月第一次自驾进入川西,我便特意在泸定县城住了一晚,目的就是想亲眼看一眼那座英雄的桥和桥下的大渡河。
走在泸定的大街上,红军路,成武路这样的街道名称,立时勾起了人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
来到桥头,一座古朴大方的桥头堡和桥头额匾之上的“泸定桥”三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桥头堡为一座木结构古廊亭式的建筑。
大门正面为三层式屋檐:第一层屋檐高居正中,屋脊正中塑着一个金黄色的葫芦,葫芦两侧各有一条金色盘龙,龙头高昂,呈二龙戏珠之势,最有意思的是,其屋脊两端不是常见的鸱吻,却是两只似凤非凤,形如山鸡的动物;第二层屋檐略低其下,檐侧彩绘有精美的装饰图案;第三层屋檐则与围墙檐头为一体。大门上方正中悬挂着的红色匾额上“泸定桥”三个金字,仍清康熙帝御笔所书,大门两侧挂对联一副,右手边写的是“飞身可夺天堑”,左手边写的是“健步定攀高峰”,则是当年胡耀帮所题。
不经意间,桥头上的一张白纸告示进入视线:下个月起,泸定桥将进行封闭维修。哈,我的运气真不错,正应了那句老话: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许是临近维修了,工作人员管理得也松了,我随着当地往来于两岸的乡民,大大方方地走进了桥头堡。
桥头堡中光线昏暗,但却可以清晰的望见对岸的桥头堡和半山坡上的寺庙,更能清晰地望见那四道极具张力的铁索和弧形的桥面;桥头堡靠近桥口的地方,有两座石制桥台,桥台之上立着两根龙形铁柱,4根碗口粗的铁链便分别从左右石制桥台的上下穿过,发散着幽蓝色光泽的粗大铁索和那磨得光滑铮亮的石台,足以令人震撼。
这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用熟铁手工打造而成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便将13根铁链连为一个整体。
试探着迈步上桥,脚下的铁索桥,铁索上横铺着木板,横木板上再竖着铺设了两行木板,让人走在上面显得与走平路差不多,很实在,但行至桥的中央,便可以明显地感到,每每随着脚步的落下,脚下的桥面正在轻微地晃动;透过木板间的缝隙可以清楚地看到桥下白浪汹涌、奔腾不息的大渡河水,盯着看久了,再加上桥面的有规则的晃动,确实有点令人头晕眼花,遥想当年红军二十二勇士冒着枪林弹雨爬过铁索桥的情景,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