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见 蒸汽火车

(2011-12-24 16:57:36)
标签:

蒸汽机车

调兵山

旅游

分类: 国内游系列

    坐在“和谐号”动车那舒适整洁的车厢里,在高铁线上以每小时300多公里的高速飞奔,车窗外的景物飞一般地向后掠去,望久了人竟然会有点恍惚,在脑海的深处又浮现出那头久违的“钢铁巨兽”的身影:一个黝黑的庞然大物,转动着红色的巨足,呼啸着,夹裹着浓烈的烟云从远方隆隆驶来,天空被遮蔽,大地在震颤……那就是我童年记忆中的蒸汽火车。

    在我的眼中,蒸汽火车,一直是最阳刚、最雄性,最MAN,最COOL的,虽然它早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许多年,虽然大多数人只能在博物馆,在老电影中才能看见它的身影,但它却始终清晰地刻划在我的脑海中,因为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工业革命的时代,更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记忆和成长的历程。

    有一个记不得姓名的作者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那就代表着我们的心声:

 

蒸汽火车开过来的那一年

我4岁

大红色的车轮

是我印象中驶过的辄痕

我坐在爷爷自行车的前梁上

看着你凶猛的喘着粗气

我是那么的敬畏却又那么的向往

我摸不到你

只好用小石子在你经过的轨道上

想让你吃点苦头

倒也看看你是不是那么厉害

然而

不知在哪一年

我却再也见不到你了……

 

    如今,这个身影又一次牵引着我踏上温暖的怀旧之旅:在沈阳摄友的指点下,前往辽宁省调兵山市,去亲眼再见一下,那些依然“活着的”一直令我无法忘怀的蒸汽火车。

    位于辽宁省北部的调兵山市原名铁法市,是一座著名的煤城,正因为如此,那里还保留着不少烧煤的蒸汽机车,这些蒸汽机车成为存世的“活文物”,而调兵山火车站也就成为一座展示流动文物的博物馆。

    北方滴水成冰的冬天却是拍摄蒸汽火车的最佳季节:天气冷有利于机车蒸汽的形成,更能显示白色蒸汽的魅力;皑皑白雪与机车那黝黑的身躯和红色的车轮更是色彩的绝配。来调兵山拍这些蒸汽巨兽的摄友们更喜欢追逐它们于晨曦和黄昏之时,金色的阳光洒遍大地,白色的蒸汽喷薄而出,那些本来很阳刚的黑色钢铁便会显出难得一见的铁骨柔情来……

    我驱车从沈阳赶到调兵山车站时已经是午后,车还没停稳,耳畔就已经传来那久违的汽笛长鸣之声,那声音撩拨得我激动不已:它在这,它真的在这,它还活着……

    抱着相机,从无人把守的出站口冲上站台,眼前却只有空荡荡的站台和数根光秃秃的铁轨,哪有蒸汽机车的影子,可我明明亲耳听到机车的汽笛声啊,难道真是我的幻觉?

    正值春运的调兵山车站全无各地火车站那常见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景象,车站内外,甚至连候车室内都空无一人,我只能漫无目的在站内的铁轨上走来走去,心中的失落无以言表。

    在天桥下的铁轨上,终于碰见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巡道工,他瞟了一眼我手中的相机,嘴里嘀咕着“又一个拍火车头的,大过年的还跑这来,有啥拍头,傻啊,大概又是韩国人……”,低头从我身边走过,我无心跟他解释自己不是韩国人,只顾自己心中暗喜:这里真有火车头!

    就在此时,远处又传来那熟悉的汽笛之声,我急忙跑上天桥,登高远望,寻找着自己期盼许久的那久违的身影。

    终于在远处的铁轨上,出现了那曾经熟悉无比的身影:一个冒着黑烟,吐着白雾的黑漆漆的蒸汽机头正牵引着一列颜色斑驳的绿皮车厢,缓缓地朝站内驶来……

再见 <wbr>蒸汽火车
    看见了,看见了,真的是蒸汽火车,它还活着!我忙不迭地举起手中的相机,手因为激动而在不停地颤抖,越想控制却抖得更加厉害,顾不得这些了,快门立时响起,成像就只能仰仗索尼阿尔法的机身防抖了。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列车进了站,稳稳地停靠在了站台上,调兵山是个小站,往来旅客本就不多,旅客下车之后,片刻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机车头,甩开身后的车厢,缓缓地向我立足的天桥驶来,当它从我脚下经过的时候,如同一个老顽童一样,刻意大喘了一口气,瞬时便将我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

    当眼前的烟雾散尽,我发现车头正乖乖地停在天桥下的铁轨之上,于是我下了天桥,走到了它的身边,这又是我人生中的一个“第一次”:从小到大,第一次与心中的向往如此近距离的接触。

再见 <wbr>蒸汽火车
    这台编号SY1772的蒸汽机车,车身上“上游1772”红底白字清晰可见,它是我国1959年自行设计生产的“上游型”,是一种专门用于工矿企业以及调车、小运转作业所设计的机车型号,是中国工矿用蒸汽机车中数量最多、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蒸汽机车,共累计制造了1769辆,而这辆编号SY1772的机头,正是1999年10月最后生产的一台上游型蒸汽机车,以编号1772出厂后这型车最终停产。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再见 <wbr>蒸汽火车
   

    没想到,“第一次”就遇上了这么一个“最后一台”的宝贝,我绕着车头,前前后后转了好几圈,一会蹲在车头,一会蹲在车尾,手中的相机响个不停,当举着相机正准备拍驾驶室时,才从镜头中看见,一位机车司机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我呢,要是在革命年代,没准他早已经把我当成破坏份子给抓了,现在他这样盯着我,难道是怕我拍走了他的宝贝?

再见 <wbr>蒸汽火车

    不过,我能理解他,做为中国最后一代蒸汽机车司机依然能够驾驶着中国生产的最后一台蒸汽机车天天奔驰在铁轨之上,这是他的幸运,机车自然会成为他生命中最为珍惜的东西。

再见 <wbr>蒸汽火车

    转到车头的另外一面,车组的另外两位师傅正在仔细地擦拭着机车的行走部分,并给行走部分上油润滑,以减少机械的磨损,那专注的神情,就如同一位孝子在服侍自己的老父亲一样,在他们的眼中,这些活着的老家伙就像他们的父亲,像他们的师傅,像他们的兄长……

再见 <wbr>蒸汽火车

    仰视着那漆黑庞大的车体,鲜红的巨大车轮,青乌乌的驱动连杆,那种厚重的金属感令人震撼,忍不住伸手去触摸那巨大的车轮,刺骨的冰凉透过指尖传导到大脑,提醒我这是一个冰冷的钢铁机器,但只要面对面站在蒸汽机车前,我依然觉得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它的钢铁外表之下,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它还会呼吸、会呐喊,会奔跑……,而且这一切你都可以亲眼看到,亲身感触到,所以,它们是活着的。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就在我仔细打量着SY1772时,忽然发现原本冷冷清清的调兵山车站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热闹非凡起来:两个站台间,五股铁轨上,象是事先约好似的,竟然一下子又开来了SY1767,SY1771两台机车,最有意思的是SY1767,由于没有调车转盘,它竟然是倒着把一列绿皮车厢拖进了车站。

再见 <wbr>蒸汽火车

 

    这下可好,于是三个老兄弟,你一口气,我一口气,你一嗓子,我一嗓子的把个小小的调兵山车站搅得象口开了的锅一般。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大概是知道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在举家团圆的日子里,还有我这样一位它们的崇拜者千里迢迢赶到这里看望它们,三个老伙计卖力地在我的面前展示着它们的风采: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后来的SY1767,先是给我表演了一个站内甩车,然后又给我表演了一个站外变轨,随后将车开到站内的蒸汽机车整备场,在样式奇异的水鹤下为我表演机车上水,随后又开到吊车旁为我表演煤车上煤,最后,干脆停在了检修道上,大大方方地让我钻到它的肚子下,看了一个究竟。

再见 <wbr>蒸汽火车

    SY1761则为我表演了机车头挂车的节目,而最先来的SY1772则为我表演了机车尾挂车,三位老家伙的精彩表演自然博得我的阵阵喝采,也谋杀了我N次的快门。

再见 <wbr>蒸汽火车
    此时,已是夕阳西斜,挂上车厢的SY1761、SY1772同时冒起浓浓的烟来,它们又要出发了。

再见 <wbr>蒸汽火车

    我伫立在站台之上,举起相机,准备着用快门声,为老伙计们送行。

    一声汽笛长鸣,从SY1772的烟囱中升腾起一股浓浓的白烟直冲云霄,从车头的两边伴随着哧哧声响喷射出两股炽热的白色蒸汽,笨重而巨大的钢铁轮子再一次“哐啷哐啷”地转动起来,那震撼大地的隆隆之声又再次响起……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当SY1772、SY1761先后离开后,最后经过我身旁的是SY1767,它也象个老顽童似的,故意吐了一口气,将我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在这片被夕阳映射成粉色的烟雾中,它的身影一下子模糊了……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夕阳为这些钢铁巨兽涂抹上了一层粉黛色,真的令它们显现出别样的柔美,在夕阳中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恐怕眼前的这一幕就是蒸汽机车完美谢幕时的最美写照。

 再见 <wbr>蒸汽火车
    再见!蒸汽火车,我心中的老伙计,一路走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