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美关系是“新员工”和“老员工”的关系

(2010-03-31 00:22:31)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世界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69964192183888

参加了央视新闻频道,2010年3月30日星期三,10:30,“环球视线”。以下是要讲的准备稿,核心观点都说了,具体内容如下: 

 

采访斯坦伯格中的细节

王文:采访斯坦伯格还是稍有点曲折的。3月3日周三晚上10点半,他回了一封邮件说非常愿意接受采访,但第二天上午非常忙,中午就要离开北京去日本,让我还是用邮件先问题给他。于是,我们就列了一些问题,还开玩笑地给了他两种选择,一是我可以跟你的车去机场,路上采访。因为以前采访美国政要有这样的先例;二是你飞往日本的路再想想,一下飞机就发回给我,这样,我们周五见报。那期报纸发行量是一周最大的,好几百万人在看。3月4日,周四一天我都在等,结果手机也没打来,邮件也没回。

一直到第二星期的周四上午,我收到了他们的回答,全部回答了我的问题。我们中英版同时发了。(显示《环球时报》报纸的样子)就是您刚才说的:“中美偶有困难时期,这很自然”那句话。

这个反复其实反映出一些细节。

第一,美国政府高官是非常像向中国老百姓说明他们的立场,赢得中国社会的理解。所以,他在访问中国几十个小时期间,还写信告诉我说愿意接受采访。而另一方面,这又是美国在2010年中美摩擦以来首次回应,他们显得非常谨慎,足足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考虑。

第二,他们回应的许多字词中都可以看出,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比如,斯坦伯格用了35次“our(我们的)”、“we(我们)”。翻译时,有时我甚至会模糊,他到底是说“我们美国”,还是指“我们中美两国”。英文原文一共不过1100多个单词,用了那么多“我们”,不可能是无心插柳。在某种程度上,我相信,对美国政府来说,非常清楚搞坏中美关系的严重性。用那么多“我们”,事实上就是隐含的潜台词是,“中美两国”是“我们”、“咱们”之间的关系,美国不愿意全面搞砸中美关系。

第二,他是第二个星期的星期四上午发给我。不早不晚。如果周三发回来,那么我们一定周四见报了;如果周五发回来,那我们《环球时报》周六没有报纸。他周四上午发过我,就是想周五见报。因为他记得我发邮件中说的,周五报纸发行量最大。他想让他的报纸影响最多的中国人。让最大数量的中国人听他们美国政府的解释。他们非常重视中国民意的影响。

 

我不认为中美现在开始冰河解冻

王文:我曾经写过一篇评论过“解冻说”,现在还在我环球网的博客上。解冻说是不准确的,因为当前的中美关系从未“冻过”,何来“解冻”?这种说法明显高估了中美交往的易碎性,也低估了中美合作的稳定性。

但我也不太赞同现在流行的“中美夫妻说”,就是说“夫妻生活吵吵闹闹很正常”。这种说法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谁是夫,谁是妻,婚约又是什么?如果中美两国像夫妻,那离婚了怎么办?

我倒中有一个新比喻,就是中美两国就像是一个大公司里的两个优秀员工。从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史的角度,美国是“地球”这个公司的老员工,业绩很好,很像当这个公司的大老板;中国是新员工,但是这几年业绩非常好,马上就要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个时候,美国一定会有危机感,他会想着,你业绩这么猛,以后追过我,成了我的老板怎么办?于是,就有了许多公司里经常会有的“办公室政治”,老员工向业绩好的新员工使坏。

但是,现在全公司人要合作地来做同一件事情了,就是下个月的核安全峰会。做这件事情,中国这个业绩好的新员工很重要。那他知道会来说服中国。这个时候,新员工通常也会从大局考虑,从整体利益考虑,配合一下。这种场景在许多公司里都经常见到。

 

中美的未来

中美的未来可能还会有许多口角。不过这个非常正常。你看美国与欧洲、美国与日本,在贸易战上曾经都打得不可能开交。相比于美欧、美日贸易战,中美当前的摩擦等级还算少的。

在采访斯坦伯格的话中,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斯坦伯格强调了3次“要建立积极、合作和全面的对华关系”。这也是有意而为之,恰恰是我们日后需要琢磨的。

一是怎样积极的关系?中美现在发生摩擦,不断磨合,其实也是某种“积极”意义?因为我们不断磨合,不断往前走。

二是什么合作?在国际政治学中,合作当然要讲求合作议程、合作条件,为了合作而争执非常正常。

三就是“全面”。要“全面的”关系,就避免不了这个领域“拥抱相吻”,那个领域“拳打脚踢”,有时,美国政府可能是“分裂的”,甚至五角大楼和国务院的对华立场会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

大国政治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分不断磨合、竞争与合作相交的历史。只要以大国的心态,就很快能适应中美未来此起彼伏的摩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