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影片最初给人熟悉的质感从用到了Max
外省农庄主和他的离婚的妹妹、貌美的年轻妻子在自己的小王国里过着衣食无忧也无聊枯竭的生活。主人公拥有并不成功的演员经历如今埋头写作自我装饰;妹妹曾出国留学见过世面但终至离婚且想象着丈夫有朝一日将要来追回自己;年轻的妻子以做慈善装点自己了无生气的生活……这是一个关于失败者的故事,与《狐狸猎手》不同的是这是契诃夫式的失败,碌碌无为而毫无行动力又拥有远大理想的失败。
我有些高兴,在读图时代电影语汇异彩纷呈的当下,竟然出现了一部“话剧电影”;在好莱坞叙事思维统治世界影坛的当下银屏上还能看到喋喋不休的契诃夫,我有些高兴。虽然与契诃夫相比本片略少了几分忧伤的审美感,除了结尾处主人公自陈的独白,在很多双人对话场人物关系场景设置都是契诃夫的,但他们的语言、态度却不是,尤其是妹妹与哥哥相互伤害的那一场对话,兼具易卜生的狠毒和奥尼尔的暴力,但却不是契诃夫的,因为苦闷当中有的是刀刀见血的批判,没有美的潜流、没有同情,我几乎已经起了生理反应,看不下去了。
待到片尾出现改编字样豁然开朗:这是契氏小说全集中我仅剩的未读篇目《在草原上》。
影片有三次高潮,艾丁买好了前往伊斯坦布尔的车票,但他没有去,他龟缩到了朋友的家去喝大酒,这是典型的契诃夫高潮,就像永远去不了莫斯科的三姐妹;第二次高潮很有力,慈善家小姐送钱去给贫苦的农民却遭到了彻底的恶意拒绝,烧钱的动作不难猜,但还是有力的,这一笔彻底廓清了贫与富的阶级分野,把知识分子们的公益、善心、社会责任等温情脉脉的面纱扒开来挫骨扬灰,慈善家就这样落荒而逃。不知《在草原上》是如何写的,这简直不是契诃夫了,但我喜欢;第三次高潮是《北京人》中的曾文清回家,男主认识并承认自己的无能,女主也在破产的慈善后知道了自己的立足点,他们能不能好好地再做回有产者夫妻?至少男主开始去写那本久未动笔的《土耳其戏剧史》了,一个光明的结局,太难得了!
写到这里,不得不反思自己被契诃夫中毒之深,想一想还没有迷恋上契诃夫之前,我是个自以为是的文艺小资,睥睨天下的同时自我感觉相当良好,不靠谱的奇想层出不穷;可自从迷上了这位大师,我就一天天成了他笔下的人物,终至缩手缩脚裹足不前。要知道,那个时候我才只有20出头。有一句肺腑之言:年轻的时候别迷契诃夫,那是有毒的。好吧,我决定明天开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就从再读一遍契诃夫戏剧全集开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