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评看北红楼

标签:
红楼梦北方昆剧院昆剧节元味文化 |
分类: 戏说 |
20120701/苏州科文/昆剧★[★]舞台剧★★★
本文转载于20120824《都市快报》,刊发时名为《昆剧?舞台剧?》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2-08/24/content_1330409.htm
以“当代昆剧界巨制”来形容北昆【红楼梦】,应该恰如其分。而这部可能是有史以来业内投入最大的作品,是不是可以把昆剧界的“界”字拿掉,存在不小的争议。
[一]
先从昆剧这一头来看。
简单而言,不妨从两个基本点来观察:
一看物质呈现,是否恪守格范。
常说“手眼身法步”,具体就是通过相对其他戏剧门类更加繁复、细腻的程式作为表演的基本规范。这是昆剧作为传统艺术瑰宝所可寄托的物质载体,也是区别于其他舞台表演艺术的根本。
可惜的是,以本剧下本而言,似乎只有当最后一折宝玉重回大观园时才回到了昆剧的母体。
二看艺术表现,是否简约含蓄。
就剧本编排来看,以昆剧这个并非以讲述剧情见长的表演形式,与以两个晚上的容量来全景式地呈现红楼梦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即便是话剧舞台,也难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因此,整体戏剧以较快的节奏、饱满的笔墨来呈现也就成为自然。于是从恢弘全景角度的戏剧表达,与昆剧固有的由小见大,由少见多的艺术特质产生了相向而行的关系。
从观者欣赏角度,从欣赏昆剧时常有的心理介入,演变成了被动接受创作者的各种意图,或者说,至少从目前的舞台效果,创作者的意图尚未化入剧中,包括音乐在内,因其作为外在者的天然强势,产生了凌驾于其上的效果。至不能产生含蓄之美,回味之意。
无论黛玉仰面盖帕、宝玉点头成疯还是炉火生烟,很多细节直白浅显,用在话剧里或合适,与昆剧的点到即止相反,挤占了观者的想象空间与舞台参与性。用宝贵的舞台时间写实描写王熙凤、老祖宗的死,损失了全剧意境上的留白。
因此,就此基本角度来看,本剧要把“界”字拿掉尚有不小需要努力的距离。
[二]
再从舞台剧这头来看。
以现代戏剧角度,首先看重的创作立意。这个在昆剧而言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有时候就是一曲百转千回直直地挠到你心里去,就得。而舞台剧不同。就拿常演不衰的莎剧经典而言,常常伴随着每一部作品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启迪观者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环境里产生出不同的共鸣和思考,而甚少只是全景称述故事本身——因为作为经典作品,需要的只是通过创作者的引领,使其在新的时代环境里折射出动人心境的感染力——这也是经典作品的显著特点。即便是舞台剧《红楼梦》,不久前林奕华导演的话剧作品亦带有鲜明的主题色彩。
从当今舞台戏剧趋势来看,建筑学界的名言“少即是多”蔚然成风。写意、简约,充分调动观者的想象力、思维能动力乃至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的佳作层出不穷,优秀的舞台作品仿佛是创作者与观者的共同参与游戏,他们时而并肩作战,时而斗智斗勇,合力形成最佳的欣赏效果。
从舞台戏剧角度看本剧,整体性相当完整,通过全剧可对红楼经典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但就创作角度而言,显然缺少新意和厚度,仍较多停留在称述的层面。也因为昆剧程式的微弱,尽管最后有一大段宝玉的独角戏,形成了局部的情感高点,但难以从根本上挽回全剧对观者的共鸣激发和意境升华。
全剧舞台设计大气不失精美,节奏掌控亦有张有弛,舞台调度从容流畅,从下本来看,既有黛玉葬花、宝玉回大观园的抒情戏,亦有内外抄家(内为搜查)的过场戏和王熙凤逼死尤二姐的做工戏,但因整体上的时空环境和表演节奏难以让昆剧的特质充分施展,又因剧本呈现局限在全景称述,使得这些优点缺少依傍,而化为精美的碎片。
但从中亦可看出创作者靠近昆剧的不懈努力,而在舞台效果上呈现出来的则是犹豫和两难。此不仅体现在剧本编排,亦体现在音乐上。本剧的音乐可谓中西合璧,但凡唱段以昆的乐器为主,而在一些呈现人物心理的片段则有西洋乐器登场。其中,下半场王熙凤出场时的音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音乐不可谓不好,但现在的效果确如在歌剧和昆剧间穿越,整体的效果并不如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干扰和削弱演员表演的作用。
全剧唱段很多,一改当下昆剧舞台上重演轻曲的风气。但问题是这些曲牌听起来大多感觉比较“水”,鲜有令人屏息凝神的曲子,而若从现代音乐剧角度,显然又缺乏脍炙人口令人难忘的主旋律。这一点,或许是本剧无论作为哪个“家门”的表演艺术想常演不衰所需要改进的优先。
[三]
江湖传言本剧将成为本届昆剧节的榜首剧目。对此深表忧心。
对于本剧,投入不可谓不大,创作态度亦足有认真,演员更是全情投入,但作为国家主办的昆剧节的榜首剧目,窃以为更需要看重其标杆性的作用。如果从激励社会力量关心昆剧、支持昆剧的角度,颁发任何奖项都不为过,譬如这次昆剧节为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两百场颁奖一样。但是作为标杆性的国家级业内至高奖项,更宜从昆剧本体的艺术示范出发。
就这一点,上昆老艺术家们担纲的《长生殿》可谓正向的例子。傅谨老师的文章里说“(该剧)能够既顾及现代剧场观众的欣赏要求,又不背离昆曲的表现原则,是这部全本《长生殿》最成功的尝试。”
最新看到的报道-----------------------------------------------
http://www.zjzj.org/jgread.asp?Id=8111
编剧王旭烽谈昆曲版《红楼梦》 信息来源:钱江晚报 时间:2011-04-11 阅读:219 |
昨晚,青春年少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吟唱着昆曲,在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逶迤起水袖。由北京市怀柔区文委与北方昆曲剧院共同打造的昆剧《红楼梦》4月7日至10日在国家大剧院进行全国首演,全剧总时长5个多小时,分上、下本两天演出,昨天是上本的第二次演出。 600年历史的昆曲与200年历史的《红楼梦》在舞台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江南》杂志主编袁敏在她的微博里描述:奢华精美。 600年间的时空如何穿越?《红楼梦》120回的内容如何浓缩在5个小时里?编剧王旭烽的原则只有五个字:回到曹雪芹。 久未谋面,王旭烽在做什么?现在答案浮现,除了她热爱的茶文化之外,昆曲版《红楼梦》的上演让人们了解,她离文学仍然很近。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戏剧,迄今为止写过三个戏。处女作是我大学二年级的作品,叫《承认不承认》,我既是编剧又是主演,获得当时唯一一个双奖。第二个戏是越剧《藏书之家》,个人认为那是我文学创作生涯里比较大的一个作品。在我写《藏书之家》的时候,一个导演找到我,让我写昆曲《红楼梦》。瞬间心动,就答应下来了。现在回想都觉得自己写昆曲《红楼梦》像做了一场梦,如果当时考虑太多,就不会答应下来。” 将近一年的时间,从最初构想到坐在台下看大幕拉开,王旭烽觉得自己很幸运,“写的第三个戏就进国家大剧院演出了。当然,编剧《红楼梦》本身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的一件事情。我觉得我把各种风格都尝试了一下,写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现在是戏剧。但是用5个来小时来表现120回,是非常困难。我的宗旨是‘回到曹雪芹’,最后定下来以贾宝玉为主线,围绕四个女性: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来展开。” 虽然在谈起剧本时王旭烽显得熟稔于心,可当初做这件事,对她来说“是挑战”。 “如果说有什么困难,也是作家必然会遇到的困难,昆曲这种样式对我来说是巨大挑战,我当时觉得我没办法弄,因为南方人平仄入声很困难,曲牌名字困难,后来别人告诉我没关系,说现在他们创新了,曲牌也创新了,你就按你自己的想法去写。于是这个剧本从前年夏天开始,到去年夏天完成,这个过程中还要不停地进行沟通改变。所有的人都有权力提很多意见,包括导演、舞美、演员,都会影响它立在舞台上所呈现的样子,它一定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所以我说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过程。” “那么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创作欲望?”王旭烽说,“《红楼梦》是所有作家都想去攀越的一座高峰,从清代以来有很多人都续写过。我们这些写小说的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就会揣摩曹雪芹为什么这么写,如果是我会怎么写,就是以一个作家的心思去揣摩另一个伟大作家的心思,企图去寻找他创作的状态。” 一场昆典版《红楼梦》改编下来,王旭烽说自己“像做了一场梦”,这话,如果对应着舞台上的风光旖旎,太虚幻境,金玉良缘……你会明白,这位曾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人,仍然拥有着她的文学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