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敏感期切莫互相比

标签:
育儿敏感期引导攀比 |
分类: 成长烦恼 |
“你们儿子都一米啦,我们怎么才90公分?”“你们孩子都认字啦,我们这个怎么一点不爱学习……”这样的话是不是很耳熟?很多家长为了比拼那些“数字”,要么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赶追超,要么各种高档营养品全上,促进宝宝发育到所谓的正常值。其实,孩子的敏感期分不同阶段,即便是同龄孩子,各类敏感期也不一定同期体现。
【数字太多 切记一刀切】
现在孩子们被所谓的“数字”所包围,比如某个年龄的标准身高体重,比如什么年龄段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等等。对于新手妈妈,尤其受计划生育政策所限,面对一个宝宝的成长,没有比照,没有参考,往往只得依赖那些专家的数字了。
如果横向对比若干家庭中的宝宝们时可以看到,每个孩子的成长没有一定之规,每个孩子各有特质,而且,每个孩子的敏感期都不一样。比如,有位男生从幼儿园到中学一直都算小个子,可以到了大学却长到1米8!有位女生3岁左右就跟着CD学歌,而另一位男生则在五六岁才有相同的举动。
【细心观察 敏感分阶段】
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有专家认为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在0-6岁,秩序敏感期在2-4岁,感官敏感期在0-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在1.5-4岁,动作敏感期在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在2.5-6岁,书写敏感期在3.5-4.5岁,阅读敏感期在4.5-5.5岁。你家宝宝的敏感期是这样吗?
秩序敏感期是父母容易反复遇到的。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常表现在对顺序、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一个执意自己吃饭或自己开门的孩子?
蒙特稄利形容“经历敏感期的小孩,其无助身体正受到一种神圣命令的指挥,其小小心灵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生命力。
【避免冲突 倾听缓情绪】
孩子的敏感期不要攀比。父母尤其要注意,不要拿自己孩子的弱项与其他孩子的强项进行比较。如果这样,对那些还没有面临某些敏感期的孩子来讲实在不公平,而且一旦挫伤了小小心灵,那后果往往比较深远,而且不容易在短期内体现恶果。
如何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专家建议的敏感期出现的年龄段只是参考值,而真正需要我们父母做的是耐心、细心和陪伴。当父母观察到孩子的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父母在孩子敏感期里尽量避免跟孩子产生正面的冲突,冲突会影响孩子将来的性格培养;这个时期的孩子易怒、易冲动,当孩子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时,做爸妈的可以积极聆听,尽量淡化他的不良情绪,或离开或冷处理,等孩子冷静后再转移注意力,让他开心地去做他感兴趣的事。
【内外兼修 呵护最重要】
除了父母之外,教育机构对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也要有所改变,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刀切。老师以孩子为中心开展教学,根据儿童生命和心智成长的内在需要进行启发和引导,儿童自我学习、了解问题与发现问题,总结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上课内容可同一时间追求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发展速度。
教育机构在对孩子提出时间要求时,可以允许儿童做长时间的、有价值的专注。此外,孩子的学习途径可以直接同环境接触,通过大量的成系统的教具和众多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孩子各得其所。而传统教育教具简单,教师主要是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孩子学习,感官体验少。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亦不明显。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长。正是父母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