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凝聚团队共识的4大要诀(四)讲故事

(2011-04-05 22:08:38)
标签:

学习型组织

方法

讲故事

杂谈

分类: 学习型组织
    世界银行知识管理项目部主任斯蒂芬·丹宁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成功推进了世界银行的知识管理。初期,丹宁曾经运用幻灯、图表、书面报告等手段,试图向大家阐述一些自认为很有说服力的理由,以便让世行官员接受他的观念,但这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后来,丹宁想到了讲故事的办法。1995年6 月,丹宁向世行官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赞比亚卡马那市的一位医生苦于找不到治疗疟疾的方案,最后登录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的网站,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想要的全部信息。世行官员听完这个故事,很快就汇集起来讨论知识管理事务,并向行长提交了报告。1996年8月,世行行长在年度会议上宣布,要把世行变革成一个知识共享的组织,世界银行要成为“知识银行”。

    如今,讲故事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被众多国际企业所接受。IBM管理开发部专门请来在好莱坞有15年剧本写作和故事编辑经验的剧作家担任顾问,向管理人员介绍好莱坞的“讲故事”经验,使管理人员掌握讲故事的技巧;耐克公司则设立了正式的“讲故事”计划……每个新员工入司后要听一小时的公司故事,耐克的教育总管通常被称为“首席故事官”。正如哈佛大学教授霍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所讲,“讲故事是最简单的最有凝聚力的工具”。因此,讲故事,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方法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大作用。在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时,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传播观念,激发热情,凝聚共识。

    那么,如何利用讲故事来凝聚大家的共识呢?根据一些企业的实务做法,主要步骤包括五步。

    第一步:明确目的

    按照丹宁的经验,只有在确定了明确的目的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故事陈述。比如,在勾画未来的故事里,领导者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为人们描述一个愿景、让人们相信这个愿景,在想像中熟悉这个愿景并行动起来去实现它。如果想要让故事达到这个目的,这个故事就应该能够激起听众憧憬未来的欲望;另外,故事还应该从正面的角度描述愿景,告诉人们需要瞄准什么样的目标而不是注意哪些应当避免的情形,这样他们就更有可能战胜变革中的不确定性。

    第二步:收集典型案例

    好的故事就像胶水一样,能把员工与企业文化粘合在一起,同时触及听众的心灵。当然,故事必须真实可信、有针对性(也就是说,不管每个听众是否有相同经历,他们都会面临类似挑战)。所以,最好的途径不是杜撰一个故事,而是广泛收集真实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

    例如,联邦快递檀香山分公司的邮递员吉姆斯·布什,在暴风雨天气中送一封加急邮包。一阵强风把这个邮包从他的无篷货车上刮起来,飘落到海里。布什毫不犹豫就跳进了海里,捞起了邮包。重新包装之后,布什顾不上换下自己湿淋淋的衣服,就急忙将邮包送到了客户手里。联邦快递公司基于这一真实的案例,将其树为典型,并广泛宣传,号召大家学习他不计个人安危,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崇高行为和优秀品德。

    第三步:精心准备故事陈述

    每一个故事都需通过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等若干要素,才能表达清楚,但是如何表述,却是一门学问。为此,需要精心准备具体的陈述。例如,开头可通过问题描述或设问以引起听众的注意,也可简洁地交代何时、何地,开门见山地描绘场景;同时,故事必须有名有姓,叙事需具体、生动等。

    第四步:测试与修改

    一个经典的故事如同一件艺术品一样,需要精心打磨。为此,在准备好故事表述之后,要选择部分目标受众进行小范围测试,了解听众的反馈,尤其需要注意听众无意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感受,并据此进行修改、优化。按照伊夫琳·克拉克(公司故事讲述者,著有《围坐公司篝火旁:卓越领导者的故事制胜法》一书)的说法,好的故事应能唤起人们长期被遗忘的激励,激起人们深埋的情感而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同时使听众认同其中的主要人物,并变得愿意积极地去克服困难并维持成功。

    第五步:通过多种渠道讲述故事

    在确定故事之后,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传播。例如,阿姆斯琼国际公司第一代CEO戴维·阿姆斯琼,他把本公司的理念与员工的故事编辑成书作为职工教育的教材;他请应聘者带一本回去读一读,以便于了解公司文化,然后再决定他是否愿意到这里工作;他把在职员工的感人故事贴在公告栏内,印在工资支票信封后面,绘制在墙壁上;或者由在职员工自己扮演,生动再现感人场面,当场录像,刻成CD或VCD赠给员工相互学习。多管齐下,收到了良好效果。

    此外,讲故事应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保持始终如一且适当的频次。

注:本文选摘自邱昭良博士新著《学习型组织新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6),授权刊发于《培训》杂志2010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