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房价的系统思考——破解房价暴涨之成因

标签:
杂谈房地产系统思考房价地价 |
分类: 系统思考 |
近一个多月以来,北京的土地出让价如同炎热的天气一样不断飙升,“地王”的记录不断被刷新:6月30日,广渠路15号地被中化系的一家投资公司以40.6亿元拍得,楼面地价达16240元/平米,成为最新的总价和楼面地价的“双料地王”;而此前数日(6月26日),奥运村乡地块被中国电子下属公司以19.6亿元拿下,楼面价高达15216元/平米,刷新记录;6月25日,通州区九棵树大街居住项目经历了90轮报价和现场125轮竞价,最终成交价高达17.4亿元;而之前的“地王”——广渠路10号地,是于5月21日由富力地产以10.22亿元创造的……
面对节节高升的地价,人们内心一根敏感的“神经”——房价被触动了,不仅在互联网上各种争议与质疑、忧虑之声迭起,甚至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
因我不是研究房地产行业的,对此的看法更多地像是普通百姓的朴素感受,但是,因我6月12日聆听了我的导师成思危教授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深刻见解(因房地产是一个很大的民生问题,成先生长期以来一直高度关注,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还设有课题组,并指导了数名博士),而且这几日也浏览了一些新闻报道,所以,以系统思考的方法与工具——系统循环图,对房价、地价以及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参见附图),在此与大家分享。

需要声明的是,以上只是本人的初步看法,仅供有兴趣的朋友作为参考。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深入研究,可与本人联系;如需转载或引用本人绘制的系统循环图,请务必征得本人的同意,并注明注重与出处。作者联系方式:qiuzl@cko.com.cn

众所周知,地价是房价的重要构成部分,房价与地价是直接关联的。因此,地价飙升必然推动房价高涨。但是,让人疑惑的是,开发商为什么愿意以这么高的成本来拿地呢?
按照基本的商业逻辑,房地产开发商做出这样的行为应该是理性的,至少在他们看来这样做应该“有利可图”——否则,谁愿意做亏本买卖呢?既然有利可图,说明他们预期可以更高的价格把房子卖出去。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房价会涨,并且会有需求。
确实,他们的判断不无道理。
一方面,近年来北京和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房价持续走高,而且住房需求旺盛,炒房之风也颇为盛行,因此,开发商只要能够拿到地、开发出了房子,就可以卖出去、赚到钱。在这样的形势和逻辑之下,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确实也尝到了甜头。这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开发需求,推高了地价和房价。这是第一个增强循环(如图中的R1)。
另一方面,如果按照正常的商业假设,房价高了,购房需求会减少,这将抑制开发商的开发需求,形成一个基于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机制(如图中的B1)。但是,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这一调节机制不是这么行之有效的,因为存在其他的因素削弱了它的效果,并进一步推动了开发需求,那就是投资需求、投机需求与追涨的心理作用。具体而言,第一,房价越高,通货膨胀的预期越大,人们出于保值或投资的考虑,会跟风买房;第二,在经济萧条期,市场上一些资金因无更多的投资选择而进入房市炒作或投机;第三,人们往往有“买涨不买落”的心理。这些因素均推动了购房需求,从而引发另外一个增强循环(如图中的R2)。
此外,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成熟,从需求层面上看,存在多样化(如初次购买自住房、改善型住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并存等)、特殊性(如一些国有单位和政府福利分房的历史遗留问题)、刚性、分布不均、区域性集中等特点;从供应层面来看,存在一些开发商的非理性行为、集中度低、政策倾向、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因此,这一市场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和价值规律来分析和处理。
综上所述,房价上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其内在的机理有待于深入探究。只有明确其内在作用机理和系统的规律,才能具有一双“慧眼”,透过层层迷雾,看到趋势和潜在的结构,做出睿智的决策。
前一篇:学习型组织是过程,而不是目的
后一篇:有感于中移动即将降低漫游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