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日黄花比特币

(2013-06-24 09:50:43)
标签:

比特币

货币

银票

信用

财经

分类: 媒体.专栏

弗里德曼教授的《货币的祸害》一书,开篇引述了石币之岛的故事。这个名叫雅浦的海岛不出产金属,石头便成为了货币。他们从几百里之外的其他岛屿找到大石头,打造成厚重的石轮,用木筏运回雅浦岛,用来作为交换媒介。

 

而最令人称奇的,是有一户人家的财富从没人见过,是两三代之前的人传下来的,说那时这家人先祖搬一大块石头回来,途中遇上风暴,石沉大海,众人所见,都承认这家人有这么一大笔财富,并且几代相传购买力一直存在。

 

只要大家都相信有这块石头,也还能一直用它来作为交换媒介,即便他们都没曾见过,这个故事不由得让人想起最近颇热的比特币。虽然比特币已经出现了几年时间,但广为一般民众所知还是因一个多月前它在短时间内经历暴涨暴跌的媒体报道。

 

刚出现时的比特币近乎一文不名,三年前首次公开交易价格是3美分,而三年后曾创下266美元最高值,随后又暴跌六成,总市值高达十多亿美元。比特币是虚拟电子货币,用开源P2P技术软件产生,虽然经历暴涨暴跌,还是被一些人赞许为最好的货币制度。

 

我认为这些人在比特币上寄予美好的愿景,是由于对现有货币制度的不满。比特币是货币吗?既然雅蒲岛能以一块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石头作为货币,当然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问题是这种毫无基础的虚拟电子货币会是一个好的货币制度吗?

 

看好比特币的人推崇其去中心化的特点,使用遍布整个P2P网络节点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管理发行和在线交易,不像现代货币那般要依赖于政府和中央银行的信用担保。受到算法约束的比特币数量逐步增长,但增长趋势越来越缓慢,按推算大概会在2140年左右达到2100万个的极限。

 

在此过程,新货币的发现要靠高性能的计算机日夜运算得来,名曰“挖矿”。分布式特性与去中心化的结构设计,确保了比特币的总量。和现在世界各国货币普遍由国家统一发行强制使用相比,比特币凭空而出,总量恒定,无人能够控制,交易隐蔽,这些为他们所激赏,甚至认为一劳永逸解决了通货膨胀问题。

 

然而,虽然比特币数量有限,但人们完全可以用相似的算法创造出比特二币、比特三币或者什么张三李四币,恒定的仅仅是名叫“比特币”的而已,这好比第四版的人民币发行数量也是恒定的,但我们不能由此认为人民币不存在通涨问题。

 

比特币最大的问题是它没有任何抵押物,没有根本性的信用依据。有人会说,黄金成为信用,还不是因为多人信就可以了?雅蒲岛上的石头币,主要靠的是风俗的约束,人不多,和外界基本没什么交流,风俗便能约束得好,但现代信息化社会绝非一个小岛那样可以靠风俗来管理。

 

人类社会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以黄金或者其他贵金属为货币,是基于对其价值认同的基础。当然,现代国家强制推行的纸币没有使用价值,但却是政府法定货币,无论你赞同与否,国家强制力也是信用来源的其中一种。没有国家强制力,也没有任何价值依据,比特币的竞争力在何处?

 

我们不妨看看银票的例子。银票发端于北宋初期,商人携带现钱不便,因此出现了专门帮人保管现钱的铺户,铺户根据收到的现金制作银票作为依据给商人,商人提现时支付手续费给铺户。这个时期的银票其实并没有作为流通手段,仅是存取款凭据而已。

 

而这让一些铺户看到“商机”,滥发银票,挪用存款,无法兑现引发事端。后来是政府介入进行整顿,授予一批讲信誉富商专营权。而政府也看中了里头“有利可图”,发行了官银票,私人发行的银票也并没消亡,比如清朝就同时存在官私银票。

 

可以看到,银票一旦超过抵押物大量发行,会引发严重后果。政府发行钞票当然也一样,恶性通涨甚至会导致政权更替。历史上的私营货币难有大成,政府管制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根本性原因是解决不了大范围使用之下急剧膨胀的信用问题。我们当然由此可以推断,没有任何信用依据的比特币在货币史上,终将是明日黄花一朵。(原发沿海企业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