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回来后,心情一直调整不过来,因此没能坚持写博客,冠以“每日一词”似乎已不合适,但既然名头上是如此挂的,延续下来,就算是自欺欺人吧。
10月12日是石家庄解放60周年纪念日,作为我党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石家庄人的骄傲。尤其是市级政府、机关单位、媒体都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工作,将一座城市60年历史浓缩成经典的记忆,其意义深远,在此不做过多评论。我要说的是,在这期间,我观看到了石家庄电视台联合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纪录片《石破天惊》,抛开其多少有些自做多情的自恋不谈,其气势恢弘,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只知道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但谁都不会想到作为天下第一庄,石家庄在共和国历史上,底蕴如此深厚,如此荡气回肠。
今天我要说的是这个用谐音来做的片名“石破天惊”,这个片名借一“石”字代指石家庄,其用工之巧、用心之苦可谓恰到好处。石家庄解放了,当时所谓的“天”惊了,因为一个新的共和国的雏形已在这第一座被解放的城市中孕育,旧的政权风雨飘摇,日渐式微。因此,这个片名不能不令人拍案叫好。
石破天惊,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后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词典的解释过于含糊,读了有些不明所以。其实李贺这首诗是称赞当时的著名梨园弟子李凭的,因李凭弹得一手好箜篌,甚至使皇帝都日日眷听,因此名噪一时。李贺这两名的意思从字面理解看,是指李凭弹奏的箜篌妙不可言,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大胆超奇的想象也只有被称为“诗鬼”的李贺能够想得到,写得出。
其实石破天惊在现代汉语应用中广泛形容令人吃惊、震惊的大事,一般皆用做褒义,与惊天动地意义相近,因此我以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过于局限。像《石破天惊》这个纪录片,除去谐指“石家庄”的义项之外,单纯从第一座回到人民手中的大城市这个意义而言,用“石破天惊”来形容,也是恰如其分的。因此,我们要学习辞书,但不能困囿于辞书,只要用得巧妙而不悖离原义,汉语的宽容性总是允许的。
附李贺原诗: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