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的解读_数里数外的思考

(2007-04-18 00:04:41)
分类: 专业乱评

  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出炉,大家普遍关心的一系列重要数据如期公布。这些数据本身揭示了很多变化,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而从时间轴上对比历年数据以及观察数据所代表的实物本质的变化,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当前的问题。

  单纯从公布的数据上来看,还是有值得乐观的事情。数据显示,截至到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减少460.2万亩。递减的速度小于2005年的542万亩,更大大小于“十五”期间平均每年的1848万亩。如果能将每年耕地减少量维持在这样的水平,到2010年保持耕地18亿亩的目标当可以实现。

  在乐观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今年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比往年高,达到387.8万亩,高于05年的318.2万亩。按照公告的说明,属于当年占用的为251万亩,其他为查出的往年已经建设,为变更上报的用地。单就06年数据来说,应该低于往年。但是我们对此数据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是否去年投资者收缩了投资热情?是否地方政府猛然大幅度提高了集约用地的意识并实质执行了相关规定?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给出非常明确的肯定答案,那么我们的建设占用耕地是否真的大幅度减少了还需要打个问号。毕竟往年就有很多未批先建的案例,仅06年查处出来的就有136.8万亩。大家也知道,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以租代征”现象,虽然加大了查处力度,但是漏网之鱼只怕不在少数。在高层政府对相关数据要求严格确保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玩数字游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与历史上所有的案例都是吻合的,也是我们不得不体察的。

  06年整理复垦开发的数据为550.8万亩,比05年的460万亩和“十五”期间平均的428万亩都要高。整理复垦开发是好事,但是我们也应该有一个常识,经过多年实践,难度小的地块都已经整理复垦开发完毕了,越往后难度越大,成本越高,形成的耕地质量难以达到早先的水平。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补充多少亩耕地,这个数字与其代表的质量内涵是否每个年度都一致,只怕结果是否定的,这也是符合现实规律的。而且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整理复垦开发形成耕地,并不是很在意的,他们更在意的是由此而带来的建设用地的指标。他们热衷于去利用指标搞大规模建设,而不是考虑如何提高新增耕地的质量,也是符合当前各地实践的现实的。两个方面一起作用,这就更加造成了耕地数量与质量的背道而驰。就像一坛酒,每天喝一口,但是补充进去的是水,喝到后来只怕混合物已经称不上酒了。

  不管如何来算,我们每年耕地都在减少,建设占用土地越来越多,是否就毫无办法呢。从理论上来说当然不是。我国人口增速放缓,而存量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完全可以做到在现有建设用地的规模上解决建设与发展用地的需要,而目前缺乏的是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有效机制。从公布数据上来看,我国建设用地总量达到了4.85亿亩,不考虑交通、水利等方面的用地增加,就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我们的潜力大有可为。各地近年来大大小小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学城利用效率如何,大家有目共睹,我见到过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圈了550亩,用了50亩,也许还有光圈地一点都不建设的。我国城市和农村居住用地的规模也都普遍偏大,大多数城市人均占地规模都超过国家建设标准。我国农村人口近年来一直呈负增长,农村人均居民点面积却呈不断增大的趋势,04年数据显示全国农村人均居民点面积达到了218平方米,远远高于150平方米的标准上限。一户多宅,两头占地的情况很严重。除了在现有制度下严格管理,避免造成更大面积的土地浪费外,也许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利用产权改革和利益机制调整来推动城市和农村存量土地的合理利用了。

  现在各方对于如何推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效率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态度迥异的关键点在于给农民多少权利,或者分多少利益给实际占有者。但是我觉得在姓不姓社的问题上再讨论有些显得太落伍。我一直持有一个观点,于土地上的问题如何寻找解决方案,我们只应该抱着这样一个态度:不管哪个方案,只要能切实、有效地保证土地集约和节约的利用,就是我们要找的方案。就如改革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如果一个方案,不给与农民合理分配剩余利益的权利,导致大家磨洋工,或者占着地不用,使得耕地不得不眼睁睁被蚕食,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总倾向用强制行为去为所谓的发展经济获得土地,带来巨大社会矛盾,那么这样的方案,再戴上多么堂皇的帽子,却是在做对子孙,对国家都不利的事情。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城市存量土地上。大家总说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土地问题的解决是否也应该以此为标准?

   数里数外,啰里啰唆,就讲到这里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