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不由己的城市生活

(2006-07-15 01:13:38)
分类: 感悟杂谈

近期一系列调控政策纷纷出台,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向如何成为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要花自己的真金实银买个房子在城市安生的小年青们。我恰好是做这方面研究的,最近也发了一些相关的讨论文章,身边的朋友们纷纷把我当指路明灯,希望我能预测未来市场的发展,还有的让我直接告诉他什么时候在哪里买房子合适。看着他们热切期盼的眼神,我只能很无奈地申明,“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可以分析各种经济、政策因素对市场大致可能的影响,但是综合了各方博弈结果的政策出台后的具体内容、市场心理可能做出的反映不是我能事先全部预料到的。朋友们失望之余,只能扔下一句感慨:在这城市里生活真难!有一个朋友更是无辜地说:“我没招惹谁,也不想投机赚钱,怎么涨这么快,凭什么我前年一犹豫,今年就要多花二十万。”

确实有很多时候,生活在城市里经常感觉到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各种烦琐的社会规则让人们压抑,众多周边环境的变化让人们不得不面临痛苦的选择,身不由己的感觉好象宿命的阴影总是如影相随。坐地铁的人们感觉最深,每天走进地铁车站,就被巨大的人流夹裹着,大家都在朝车门方向前进,大部分时候我们会被裹着进入车厢,不走运的时候也会被“沙丁鱼罐头”车厢拒绝在外,从容自在地行走是不太可能的。即使进入车厢里想保持个合理的身体距离,却是如何努力也不得不和别人如磁铁般吸在一起。

没错,城市中人口的密集,会很自然地带来身不由己的感觉。在拥挤的城市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很容易对周边的人们产生外部性,而且这种外部性往往是负面的。垃圾扔在家门口让整个楼道充斥着西瓜腐烂的味道,街道上随意穿行马路使整条街道的车辆通行缓慢,公共空间里肆无忌惮地抽烟让周围的人忍耐。

为了克服拥挤条件下个人自由行为带来的这种负面外部性,城市在发展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一些规则,比如小区文明公约、交通规则、禁烟规定等,甚至包括游泳馆禁止小孩撒尿的规定。很难想象在农村出台田垄上如何行走,村子里哪些地方才可以吸烟,小孩子在河里游泳不让撒尿的规定。空旷的空间,给了人们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很多自由度。但是城市的这些规则使大家在如此狭窄挤仄空间内能尽量相安无事,也保障了城市有别于农村的高社会运转效率得以体现。大家都遵守它就都得益,也不枉做出进入城市生活的选择。

城市社会学认为,选择进入城市生活,就是放弃更多自由,接受并实践各种城市特有规则的过程,“融入城市是一种同化程序”。同化就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身是不由己的,而是由着共同规则。前两天在中关村内一条狭窄的马路上,我们的车被堵,原来是一个踩三轮送水的人和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在路中间聊天,他们非常的自然和自在,让你觉得他们是在农村老家后山小路上遇到的两个邻居。为了赶路,我们不得不鸣了一下喇叭提醒他们到路边交谈。也许过段时间他们会逐步理解一些基本规则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意义,他们再次相遇会很自然地选择一个对别人没干扰的所在。

这样的公共规则对于大家的约束最终带来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但有一些城市生活的内容则让人们感受到的是难以解脱的压力。人口渐多的城市内部,土地和房屋的数量相对于人口的增加和需求质量的提高总是处于稀缺状态。房子问题是对城市人的一个大的且经常是越来越重的一个压力。另外,人总是希望自己能过更好的生活,追求的内容往往会被城市丰富的物质和触目可及的比较所刺激,变成比较单纯的对财富—或者换一个词,成功—的追求。这个追求就成为我们心头永远的痛,可以让大家加班到凌晨,也可以放弃假日去修各种文凭和证书,当然很多人得抑郁症也是其中一个副产品。

大家选择一个城市生活,就象选择上了汽车,你只能跟着它的速度走,半路下车就只好跳窗。放弃自己的工作机会,断掉社会关系和熟悉了的生活环境,去一个其他的城市或者农村,就象跳窗落地后受伤一样,总让人需要重新调节很长才能恢复。所以很多人只好跟着这辆也许不是到自己目的地的车走到底。如果选择一个房价、物价飞涨的城市,就象赶上一个喜欢开疯狂赛车的司机,你在风驰电掣的车上除了拼命抓住栏杆,不至于被它甩出勉力维持自己的平衡外,只好听天由命,也许半路就呕吐不已。坐这样的车,乘客很辛苦。有时候,城市里一些不为我们控制的环境因素的变化就让我们产生这种上错车而迫不得已跟着走的感觉。

说了城市那么多无奈的压力和身不由己的感觉,人们还选择在城市生活,自然是因为所得超过所失。作为城市管理者和规则制订者的城市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增加城市给予居民们“所得”,而减少城市的带给人们的“所失”。比如提供更多的平等投资和就业机会,建设和开放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建立广泛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区自治机构等。推行有效的房屋政策,使人们能享受到良好的居住条件,能安居乐业,自然更是一个好办法。但如果把房子的户型大小和面积都固定了,我觉得虽然本意是为了平稳房价让更多人住上房子,姑且不论能否达到目标,至少让人们觉得自己连选择住房样式的自由都被别人取消了。

现在的城市管理中,有太多的规定不是为了让本来就失去很多自由感受的城市人有多一些自我选择的可能。这种可能对他们而言,是莫大的幸福。我们完全可以把很多政府处理的事务通过网络完成,而不需要穿个偌大的城市只是为了赶在某个时间段到某个机关交一个表;也可以改进政策,让业主委员会能方便地建立和运作起来,而不是让人们只能吞吃劣质物业管理的苦果。这样的改进还可以推广到被一些不必要的硬性规定限制的众多方面。如果本着让城市生活给予人们更多幸福和自由感受的角度出发,重新去审视城市管理,收获会不小。

最后讲个真实的故事结尾。我有个朋友的夫人八月二十八号的预产期。别人祝贺她,说孩子到七岁的时候以赶上当年九月份入学。我不合时宜的提了个假设,如果孩子拖后出生,超过九月一号怎么办。朋友衡量了一下,痛下决心:“那就八月三十号剖腹产”。我又额外提了个假设:“如果孩子的预产期是九月初呢?”未来的父亲彻底迷茫了。连最自然的生育过程也要被一个硬性的上学年龄标准所影响,我想在这个意义上,那些不需要考虑上学日期的农妇也许更自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