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伐利亚歌剧院的震撼

(2006-03-06 15:36:05)
分类: 爱乐笔记
巴伐利亚歌剧院的震撼

巴伐利亚国家剧院大门

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序曲响起,铜管乐奏出尖锐的荷兰人动机立时将我卷入音乐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这是伟大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啊,我到德国听歌剧的梦想就这样开始了!

在歌剧方面,慕尼黑在德国的地位甚至强于柏林,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慕尼黑演出歌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年前,而国家剧院这座德国最大的剧院,在其将近200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两次浴火重生,一次毁于刚建成不久的大火,一次毁于二战盟军的轰炸,目前的建筑修旧如旧,仍然是高大轩敞的希腊式廊柱风格。在这里首演的歌剧名单上列出的是一大串伟大的名字:莫扎特的《伊多梅纽》、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莱茵的黄金》、《女武神》、《纽伦堡的名歌手》,而常驻此地的乐团和歌剧团,则属于世界顶尖的演出团体,无数大师留下了经典的音像资料。
巴伐利亚歌剧院的震撼

雪夜下的巴伐利亚国家剧院

巴伐利亚歌剧院的震撼

巴伐利亚国家剧院的穹顶

巴伐利亚歌剧院的震撼

巴伐利亚国家剧院豪华的包厢

瓦格纳是德国人的精神偶像,听瓦格纳歌剧就如同朝圣一般,尤其是在闷热的拜罗伊特连续4天花14小时看《指环》,从身体上说真的很难算享受。慕尼黑是瓦格纳仅次于拜罗伊特之外的关键地点,特别是他和巴伐利亚童话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交往是音乐史上的一段传奇。我此行来观看的就是这个音乐季新版《漂泊的荷兰人》首演。该剧在创作年代上属于瓦格纳的中期作品,演出时间也不长,对我这个从未在现场看过瓦格纳歌剧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选择。

这一版的《漂泊的荷兰人》由彼得-康维奇尼导演,并得到了莫斯科大剧院的协助。指挥并非是现任音乐总监祖宾-梅塔,也不是即将接任、在柏林风头正盛的日裔长野健,而是亚当-菲舍尔,此人的情况我不太熟悉,但从履历上看也有相当辉煌的经历,特别以指挥歌剧知名,曾经于2001年在拜罗伊特指挥《尼伯龙根的指环》。几位主演的履历也不是非常显赫,扮演达兰德船长的是芬兰人Matti Salminen,他临时接替了此前摔伤退出的Kurt Moll;扮演森塔的是德国女高音Anja Kampe,她的经历以演唱意大利歌剧为主,曾在《女武神》中扮演齐格琳德;扮演猎人埃里克的美国男高音Stephen Gould稍有些名气,曾在拜罗伊特演过唐豪瑟。
巴伐利亚歌剧院的震撼

巴伐利亚国家剧院四-六层上都是站票

走进歌剧院我就开始屏住呼吸,但还是为剧场堂皇的气势所震惊,这座圆柱形的厅堂面积并不大,一层的座位不多,估计不到1000,排与排之间的间隙稍大,四周是五层的环廊,顶层都是站票,票价虽然便宜,但是很难看清舞台全貌,台口和剧场正后方有巨大的包厢,两侧雕饰着廊柱和雕像,供上流人士观剧。剧场的圆形穹顶上方是巨大的吊灯,而环廊上装饰着大量的烛形壁灯和雕刻。观众以中老年为主,这点倒和国内看京剧的情形相似,只是个个西装笔挺,女士则身着高贵礼服,年长者也穿露背吊带。开演前大部分观众并不落座,而是站在座位旁,可能是要等待中间的观众入场,而晚入场者也必须面向起立为他让道的观众。座位比较硬,椅座和椅背成直角,毫无人体工学设计,很不舒服,这也保证了看节目时必须笔直的正襟危坐。
巴伐利亚歌剧院的震撼

主要演员谢幕

巴伐利亚歌剧院的震撼

指挥亚当-菲舍尔

开演时间到,剧场所有大门立即关闭而且不能打开,因为该剧只有两个半小时,没有幕间休息,所以迟到就意味着无法入场观看。身材矮小的指挥菲舍尔登场,序曲的演绎比较理性稳重,看来整个乐季的首演也需慢慢进入状态,序曲终了观众席响起掌声,但指挥迅速挥手制止,瓦格纳的歌剧强调整体性,此后直到歌剧结束再没有鼓掌的机会,这方面和意大利歌剧有很大区别。演出过程中虽然听不懂一句歌词,但因为熟悉序曲,各种主导动机在剧中依次展现,使得情节明了清晰。第一幕以舞台两侧分别搭下一条舷梯代表挪威船和荷兰人的船,挪威船的水手身着现代装束,而荷兰船水手穿古装。这也不稀奇,在近年的瓦格纳歌剧中,导演纷纷大量融入现代的元素,衣着布景更为前卫者比比皆是。到第二幕森塔的家中时,舞台亮如白昼,场景更加现代,改变为一个健身中心,所有的女合唱队员一边蹬着脚踏车一边合唱,观众不由发笑。现代休闲衣着的森塔和身穿浴衣的猎人达兰德激情对唱,整场演出最让人满意的就是森塔的扮演者Anja Kampe,作为瓦格纳女高音,她身材适中,表演和演唱都非常投入、到位,以至于结束后她获得的掌声最多。第三幕以雄浑的水手合唱开始,令人精神一振,乐队已经进入最佳状态,场景换为昏暗的酒馆,但舞台后方是两扇高大的门,如同船坞,剧情达到了高潮。在埃里克挑唆下,挪威人不断向荷兰水手挑衅,开始荷兰船长一力维护,后来终于弃森塔而去。原剧的悲剧结尾是森塔跳海,荷兰人的红帆船也同时沉没,两人一起升天。而这一版森塔在绝望之时扔下了荷兰人送给她的礼服,一把推倒了火药筒,随即将蜡烛伸过去,只听一声巨响,舞台爆闪一下顿时一片昏暗,我耳中还残存着巨响的回声,眼前也因为闪耀刺激造成的视觉暂留而模糊不清。这时乐队不再演奏强力的结尾,而是用很低的音量播放录音,似乎是音效不佳的历史录音,声音逐渐降低重归于寂,以此表达对瓦格达的无限景仰和深切纪念。剧场内沉寂了许久观众才明白这个独特结尾的深意,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主演依次谢幕,在导演出现时欢腾达到了高潮,似乎是对这一版本的认同。
巴伐利亚歌剧院的震撼

德国指挥大师克纳佩茨布什的画像

观众纷纷涌出场外,我穿过人流特别去瞻仰了一下走廊两侧的画像,是克纳佩茨布什和瓦尔特等历任音乐总监,以注目礼表达一下对大师们的敬意,是他们经年的努力带来巴伐利亚歌剧院的辉煌。如今距观看歌剧已经有一周,但我仍然无法完全平复当时的兴奋,脑中充满了音乐的旋律。瓦格纳和其他音乐大师构筑的音乐圣殿,对于爱乐者来说,是值得无止境探寻的宝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