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文学的“死亡”与新生

(2010-04-27 13:03:59)
标签:

文学创作

铅字

文学作品

诺奖

文学研究

文化

分类: 随笔散文
 文/耘农湖北

  中国文学走到今天,恕我直言,除了虚假的繁荣,当下很难说再有往昔的盛景。虽然各类文学作品随网络媒介漫天飞舞,但那也只是一种热闹。因为写的人比看的人多。即便不说它濒临“死亡”,倒是走上了岌岌可危的独木桥。 也说文学的“死亡”与新生


  笔者在十数年的文化课题研究中,既是文学的跟踪探析者,又是文学创作的小半个实践者,因而对文学的“死亡”与新生做过一些思考,并且在研究之余,分别就不同的文学样式曾先后发表过诸如《散文四病》、《杂文的陷落》、《诗歌死于自杀》、《小说的滥觞》、《戏剧,不该遗忘与疏离的文艺精灵》等文字。以一己之见,对文学创作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过粗浅的议论与阐发。因而谈论此问题,并非狗拿耗子。 


   曾经,有同道在《文学报》上提出:文学死了。对此观点我是认可的,主要基于这样的感觉:因为在浮躁世风与网络语境下,至少文学创作之路不仅愈走愈狭窄,而且伪文学充斥于视野,大量呈现的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之状。事实上,现如今,对于一般的作者或所谓的作家而言,已没太多的正规渠道与空间让你的作品登堂入室。 纵观新中国的文学史可知,几乎是一部以小说为主要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的历史。在这种似乎约定俗成的背景之下,小说无疑占据着文学创作的主导地位,即便滥觞,却也有很大的空间让写作者们自由挥洒。其他如诗歌、歌词、散文、戏剧就没有这般待遇了。商业的魔掌已将曾经至高无上的文学殿堂击得支离破碎,市场的霸王鞭已将曾经风光无限的文学精灵抽得流离失所。 


   不可否认,随着网络技术的勃兴,人们自由表达的舞台得以无限扩张,它在带给所有人自由言说的话语权的同时,也给文学作者提供了自由发表文字的虚拟空间。然而,所带来的直接负面效应有两点:一是作品良莠不齐现象严重。无论从立意、技法到文法,都呈现对文学本真的颠覆性冲击。这使原本狭小的可发文学作品的纸媒,因网文的大肆泛滥而敬而远之。二是许多的写手,因网络工具的便捷,往往信笔由缰,一蹴而就,匆匆成篇,实在够不上变成铅字的可能。在我看来,大凡发在网上的文字,除了精心之作外,是不可以轻易投向纸质媒体的,大多是常常如泥牛入海。就我个人而言,除了杂谈时评外,我在纸媒上发的专栏和副刊文字,一般是较少放在网上的,而发在网上的东西,大都是一种即时文字,心情文字或说是边缘文字,是藉以打发时光也无须细究的随性之作。但发到网上的东西,我能按变成铅字的要求来对待,也就是,几乎每一篇网文都够得上变成铅字。然而多数人就不可能这样去做了。也说文学的“死亡”与新生


   当然,说文学死亡,似有些偏颇之嫌。至少全国不少文学爱好者和文学社团还在努力的坚守着文学创作,也有不少的报纸副刊和文学期刊或多或少给了作者们投稿的园地。问题在于,你是否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你又是否提供的是真正有些质量的作品。 


   在这个以名取文的年代里,虽然文学作品发表空间愈来愈狭小,但文学的青苗还在顽强生长,比如随笔。我早几年就说过,这是一个时评与随笔畅行的年代。写时评者,不需要更多的技法,只要针对性、时效性、评论性较强即可采用,但这大多属易碎品,也够不上文学的格。而随笔(按分类也应划归散文之列)就大有文章可做。其中无论是感悟、励志类(常人所言的“心灵鸡汤”)外,还是思辨、议论类(常人所说的大散文),都颇受媒体和受众欢迎,原因在于,这个焦虑与浮躁充斥的氛围下,人们需要心灵的镇静、清凉与启迪,还需要有人道己所道不出的体验与感受。除此而外,杂文眼下虽然没有上世纪90年代火爆,也还有些市场,只是要担“对号入座”的风险而一般的编者让人望而生畏。 


    前些时,我与学生和一些网友们讨论过这样的话题:文学是否真的已经死亡?扯来扯去,只能认为文学死亡与否,现尚无定论。可文学的萎顿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看来文学的萎顿除了社会大背景的原因外,恐怕与文字创作者本身的修为有关;再者,文学作品缺乏“筋骨”与真情实感,文学作者缺乏基本的文法素养、鲜有思想内涵等原因可能就是文字“自杀”的最大武器。自古有文无定法之说,但这并非意味着你置语法、修辞、逻辑这些基本约定俗成于不顾。我以为,文学需要创新,而这样的创新只是文风、视觉上的,绝非生造词头、胡言乱语,绝非不顾章法,矫情作秀,更不能不知所云的瞎“雷”。 


   再者,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文学评论,基本没什么出新出彩,要么是陈词滥调,要么是功利文字。因而及时而鲜活的文学评论以及文学研究以及文学研究的缺失,导致文学走势的迷茫,文学创作的浮躁和文学作品的肤浅与矫情。


    其实,文学没有死亡也不会死亡,只要有人类存在,文学的传承就不会中断。那末,文学应该怎么新生?我想,在明白文学萎顿的原因后,我们一边要对症下药,一边也要来个与时俱进。无论你是“经院派”还是“草根派”,无论你是“美声唱法”还是“原生态唱法”,有一条必须遵循:文学即是人学。舍此,任何的技法与功夫都会流于浮泛,都会显得苍白。因而文学的新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本身的综合修为与素养,取决于创作者的创作态度的虔诚与痴迷,取决于摒弃功利、浮躁等左右创作心性的负面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抑制伪文学的风气滋长与蔓延,精益求精的涌流呕心沥血之作。实事求是的讲,文学创作的空间再狭窄,网络再发达,可在一个以内容为王、质量为王的取舍铁律面前,比较上乘的优秀的或说耐读一点的作品,都不可能被人轻易束之高阁,打入冷宫。 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文学功不可没。也说文学的“死亡”与新生


    至于说到国人的文学诺贝尔情结,不是本文所要论及的话题,这里附带赘言几句。恕我直言,我们老是抱怨诺奖评选者有眼无珠,存在偏见,或老是说翻译不到位,脱离了原意,这纯系无奈的托辞。我们为什么不能拷问一下自我文学创作的缺陷以及别的深层原因呢?!我以为,“诺梦”离我们还很遥远,也犯不着为此耿耿于怀,甚至完全可以舍弃!倒是我们自己在文学创作视野、创作态度、创作手法上务必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才是可取的根本。那种文学创作“小众化”的观点,那种只图名利的态度,那种沉不下来的作风,那种流于浮泛的粗制滥造,那种甘为遵命、御用的表达等等,都会让文学苍白、疲软乃至窒息。这里,我还可以断言,中国文学的新生,只能寄希望于90后之后的一代或几代人,信不信由你,至少目前的氛围与风气,目前的心态与水准不可能使文学得以转机。 能卖出好价钱的书,是出版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市场嫁接之果,充其量只是作文加故事的罗列,是完完全全的“消遣”之物,大多没啥文学价值和底蕴可言。更何况抄袭成风,东拼西凑成灾哩!你说,人家诺奖评委是吃干饭的?!对于目前中国是一个没有大师也出不了大师这一现状,人家更是心知肚明。


    扯远了,回到我此文的本意:文学的死亡与新生,仅靠哪几个人都不可能奏效;只要有人类活动存在,文学便不会消亡;新生的文学需要新的环境、新的操守、新的修炼。但有一条必须记住:植根于广阔社会背景与现实交融的土壤之上,在传承与创新中殚精竭虑的进行创作,方是文学力避“死亡”与获得新生的最好出路。
 耘农湖北的博客】:http://control.blog.sina.com.cn/myblog/htmlsource/article_preview.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