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值得记住的几位外国运动员

标签:
评赛观赛体育北京奥运会埃蒙斯斯坦纳丘索维金娜莱琳佩尔森奥运 |
分类: 妄言体育 |
北京奥运会顺利闭幕,从金牌数量上看也可以说是胜利闭幕。闭幕式有点乱,而且最后的那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我觉得有点太腻,请客人们留下是不可能了,我倒是觉得我们应该记住几位客人:
马修·埃蒙斯
男子50米步枪3x40决赛时埃蒙斯在领先第二名接近4环的情况下最后一枪打出4.4环的超低成绩,煮熟的鸭子飞了(值得一提的是上届奥运会埃蒙斯也是在一路领先的情况下最后一枪打在别人的靶子上把金牌“送”给了贾占波),可贵的是在妻子的安慰下埃蒙斯很快调整好情绪,大度地找到他“打勺子”的直接获益者邱健握手拥抱祝贺(不值得一提的是邱健好像只是顾着自己开心,他其实更应当安慰下埃蒙斯)。埃蒙斯赛后还面带微笑地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说:“这只是次比赛,这就是次体育。”
约尔根-佩尔森
看台上的刘国梁,演播厅里的王涛,包括女队的教练孔令辉,还有马林、王励勤······多年来佩尔森是中国乒乓球队一直的对手,也是一直的朋友,作为乒乓球的一个资深高手,佩尔森不会不知道他的打法、实力、年龄等等因素都会制约他走得更远,但是这个瑞典老伙计还是毅然决然地第六次参加奥运会——在夺牌可能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乒乓球运动其实更需要越来越多的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朋友们参与,佩尔森对这项运动如此的热爱,证明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24岁的程菲在中国女子体操队已经是“老将”了,但是在全能决赛赛场上,代表德国出场、第五次参加奥运会的丘索维金娜,已经33岁了。体操是对柔韧性要求很高的项目,一般情况下基本没有人会坚持到30岁——支持她一直走到现在的,只是一个单纯而坚定的信念——为患白血病的儿子治病。“一枚世锦赛金牌等于3000欧元的奖金,这是我唯一的办法。”丘索维金娜回忆,“如果我不参加比赛,阿里什就活不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我根本没得选择。”
莱琳·佛朗哥
我经常听到故事版本是运动员出身的人转行去娱乐圈,比如胡军,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莱琳的经历却完全反过来了:她是巴拉圭的标枪运动员,因为没有经济能力承担训练和比赛项目就去做模特赚钱,结果一不小心就成了“世界小姐”,然而莱琳被未因此就放弃自己的体育梦想,还是参加了北京奥运会,虽然成绩很一般,但是重在参与的精神她绝对是参悟透彻了。
马·斯坦纳
在赢得105公斤以上级男子举重冠军之后,斯坦纳在领奖台上向全世界展示了亡妻苏珊的照片。“我希望、同时也相信,她已经看到了这所有的一切。我不迷信,但我希望她能在天堂里如愿以偿。”斯坦纳含泪亲吻妻子照片的一幕足矣令世界动容。运动场上一次次突破极限令人兴奋和激动,但是斯坦纳的举动才很好地诠释了爱,很好地证明了体育终究是人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