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视文化艺术人生电视演讲于丹余姚文化 |
分类: 文化评论 |
《藝術人生》端午特別節目將錄製地點放在了浙江省余姚,具有7000年歷史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前,邀請了于丹、方文山、聶衛平、紀連海、蔡澜、王嶽川等名流前去演講。
我對電視演講這種形式一直心懷疑慮,總覺得電視是視聽藝術,儘管是快餐一類,但畢竟綜合了視覺中的色彩和運動,聽覺中的語言和音樂等等元素,是個綜合體,如今你只取語言一項而捨弃了其他那麼多豐富的手段,觀眾能買帳嗎?但是實踐永遠比理論雄辯,《藝術人生》的“溫暖”系列,電影頻道的《佳片有約》改版,都成功地說明瞭電視演講完全能夠撐起一台節目,而且,其特有的儀式感和高端文化感還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企及的,只要你有足夠的嘉賓資源。
說到嘉賓資源,這也是我最初不看好電視演講的一個原因,我一直認為,儘管北京城有那麼多大學,全國有那麼多教師,但真正會演講的實屬鳳毛麟角。但是這次參與《藝術人生》端午節目讓我很受教育,就演說的角度,于丹、王嶽川絕對是高手。于丹博聞強記,出口成章,華麗的演講風格邏輯清晰,把她的講話原版實錄就是一篇好文章,是將書面語言口頭表達的高手。王嶽川則很懂大眾傳播之道,他把中國文化歸結為“水、節、中、庸、孝、和”六個字,雖然不夠嚴謹,卻自成體系,淺顯易懂,令人印象深刻。但是語言魅力並不強的方文山也表現了很強的感染力,就技巧而言,他表現的很差:一是語調很平,沒有抑揚頓挫的節奏,而是語氣助詞太多,不出三句就會帶出一個“就是說”,但是他談的內容很新穎,從國際化的角度論述了漢字的特點,提出“地表上唯一的表意文字”的美麗,從一個具體的角度宣示了漢字之美,中國文化的可貴,也很好。由此令我領悟到,演講固然是一種技巧,更重要的還是談話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能夠勝任演講的嘉賓其實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匱乏。
還有一個“電視文化論壇”得以成立的重要因素:名人。這次錄製《藝術人生》特別節目,被人拍到聶衛平在錄製現場打瞌睡的鏡頭,拿到網上炒作,引起一場不小的風波。其實,製作電視欄目的同行都知道,聶衛平在談話錄製現場打瞌睡並非第一次,《五星夜話》有一次錄製一期知青話題的節目,聶帥也是睡著了,並且打起了小呼嚕,誰也沒有大驚小怪。這和他的個性有關,更與他的身體有關。這次去余姚錄製節目,大老遠趕過去就有些辛苦,更要命的是酒店的叫早凌晨4點就開始叫醒,連叫三遍,把所有的嘉賓都叫的很惱火,聶帥更是不滿,直罵中央電視臺辦事沒腦子。其實這樣的紕漏在所難免,這樣的事真的屬於錄製節目的正常現象,而這次被別有用心的人拍下來掛到網上,他就成了事,這是我們始料未及的。由此可見名人的影響力非同小可,以至於許多人問:是你們有意透露出去炒作嗎?
文化是需要反復傳播的,尤其是經歷了多年以來對文化的大破壞,禮義廉恥、忠孝節義這些基本的道德準則都變得很淡漠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這些美妙的文化享受也已經日漸式微,都需要從基礎重新構建。我以前不太讚賞于丹、易中天他們這種公共知識份子,覺得他們太過誇誇其談,現在感到他們的存在很可貴。也許他們的學問有不扎實的時候,甚至有錯訛的時候,但是他們傳播的的方向是對的,影響力更是那些專業著述無法比擬的,專業自有其價值,傳播也自有其價值,尤其在這樣一個在在都需要從基礎構建的今天,尤其需要他們這樣的人。而《藝術人生》製作這樣的文化論壇,正是給這些公共知識份子搭建了非常合宜的文化平臺。
大場面的儀式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加上名人效應,構成了電視文化論壇的魅力,《藝術人生》挾十年文化名人製作的積累,加上央視強勢的播出平臺,電視文化論壇這樣的藝術形式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