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逆民意救市新政,人大通过了吗?

标签:
房产民意新政泡沫楼市华尔街 |
随着各地方政府五花八门救市措施的纷纷出炉,上周终于催生了中央政府的“救市新政”的出台,几天下来,本来人们会料想到这一新政的辐射波会波澜壮阔地波及房地产领域内的各个角落和各根神经,但令人意想不到的却是舆论一致认为被救对象的开发商却显得异常平静,信贷业务能得以刺激的金融机构也显得十分淡然,相反不那么直接被关联的社会大众和专家学者层面却反应敏感激烈,各种观点和声音此起彼伏沸沸扬扬。
请看各个阶层对此次救市新政的反应:
庶民百姓:据很多权威媒体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85%左右的参与者反对此次的政府救市行为,从博客回帖反馈的声音看,质疑和反对救市者甚众,据不完全统计也超过了90%的悬殊比例;
专家学者:各公开场合的观点意见及媒体撰文观点,也有超过80%的比例质疑甚至反对政府救市;
开发商:面对依然平淡毫无改观的市场销售态势,大多开发商显得继续无奈和平淡,甚至不领情地喊出“隔靴搔痒”的声音;
金融机构:受开发商投资放缓和销售惨淡等现实状况的制约,银行的观点显得迷茫表态也十分暧昧;
经过了这几天的市场试水,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三条很清晰的脉络:一是背离民意救市怨声一片;二是被救者并不领情;三是倾其全力救市后的市场效果反应,只是“立竿”而不“见影”;
其实,当我们静下来从政府救市的初衷考虑,有时候或许会稍微理解进而释然,因为楼市低迷,所以政府要作为;而作为的手段不过那几种:减免税费、降息调率、调整公积金、动用财政补贴、降低首付门槛等等常规手段,凡能想到了几乎都去做了,招法也几乎全用上了,想来想去可能就差最后一个“撒手锏”,那就是我们的政府像欧美国家政府那样,直接将纳税人的钱打入开发商帐户参资入股成为企业股东了。
几天来,我一直跟很多人一样想弄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政府为什么要救市?二是救市的效果将如何?三是如此背离民意的救市行政依据在哪?
从政府出手救市的动因看,或许从“求稳定保和谐”的角度出发吧,哪怕矫枉过正也要力求稳妥,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产生了这样的质疑,10多年来楼市价格一路畸形攀高从未回落,学者寥若星辰的呐喊和百姓几乎于麻木的盼望,根本无法左右这个行业任何的“游戏规则”的改变,开发商的暴利惯性和每个城市土地运营名利双收的屡试不爽,使房地产行业如同华尔街的金融衍生产品一样,在虚幻飘浮且五彩斑斓的泡沫之中逐日增大,一旦这个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购买群体在质疑泡沫和价格无法接受的情况下,市场的反应只有一点:那就是沉闷低迷。鉴于这种市场态势,政府作为是必要的,措施只能有两种:一种是拯救;一种是整顿,关键要看政府采取哪种,行业要求拯救,而民意却要求整顿,在两种声音相左的分水岭上,政府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拯救,所以反对的声音和政府的做法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就不足为怪了,既然政府也承认楼市有泡沫存在,可为什么要以救市的方式来掩盖或滋养泡沫呢?为什么要喊着民生却逆着民意出手救市呢?这或许是更多人困惑不解之处吧。
从政府救市的预期效果分析,品读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措施方案,无不凸现出救市的空前力度和万丈雄心,但近乎竭尽全力地投入的政策力度却没有换来市场任何回暖复苏的迹象,为什么?大概民意使然抑或泡沫过大吧,市场抗拒心理并不会因为政策的倾斜来代替积劳成疾泡沫的溶解。
再从如此救市的行政依据思考,此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如此罗列叠加式大规模的救市行动,不禁使我们产生这样的质疑:在楼市存在大量泡沫的状况下,政府不从行业内部寻找原因力求完善,却要为了对一个发育不健康行业的救赎,从而来使金融体系、国家财政、保障制度以及国家地方两级税收等多方面予以调整让路,一个芝麻和一堆西瓜,我们也可以姑且不论,即使美国无论“凯恩斯”时代还是“高度自由”时期,政府的每一次救市行为都要受制于参众两院的监督和审议通过,而我们目前如此声势浩大的逆民意做法中的牵涉面和手笔,是否经过了各级人大的审核通过,说到这,也不免催生了我们对如此行政的做法是否严肃有据等深层次多方位的思考。
政府顾此会失彼的大动干戈地救市行为,看起来却更像是在托市,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价格规律应该由产品供需关系和市场平衡度自行调节,而人为地靠诸如托市这样行政干预手段,只能呈现价格暂时真空交易暂时窒息的状况,一段时间过后市场和价格还要循其真正的市场规律理性行进,中国的楼市无论从供求关系、价格合理性以及购买群体的观望态势看,都将预示着楼市市场价格的整体趋势是急剧下滑的,而在楼市低迷房企迷茫价格继续下跌的过程中,靠宏观调控去降低了银行首付门槛的做法,其实是在加大银行的金融风险,是在走华尔街次贷危机昔日的老路,更何况此次救市新政的高亢出台,并没有得到各地房企的销售配合和各银行的拥戴。甚至我们还可以着眼未来去“杞人忧天”,一旦政府几乎倾力的救市行为,没能阻碍房价的进一步下跌,也没有促使楼市成交量的明显增加,再回过头反思现在的救市做法,是不是也会把政府拖累至尴尬境地,而日后政府被“问责”的时候将作何解释如何收场?
楼市的泡沫甚至不规范的行业现状,应该是开肤切瘤还是姑息怂恿?一个亲善民众的政府,一个呼唤民主化进程的民族,民意的方向理应成为立法和行政最直接最崇高的依据和原动力,民众意愿和民生意识是政府公信力最为坚实的基础,而此次如此大路朝天昂首阔步的救市结果,只能会维持和滋养着楼市泡沫的继续存在甚至扩大,无限度地掩盖这个行业的种种弊端,同时也娇生惯养了房企养尊处优的陋习,而所有这一切也都是以戕害民生民众的热情、期盼和美好愿望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