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势中的“救市新政”只有愿望没有愿景

标签:
房产股票新政楼市愿景中国 |
随着近来全国各地楼市形势日益恶劣和市场信心的急剧缺失,全国18个城市纷纷出台了类似于“远水解近渴”的救市措施,虽然这些措施是各地方政府面对楼市告急的“无奈之举”,但毕竟还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首肯,今天,一直审慎的央级单位财政部终于出台了一揽子的救市措施,这一措施的出台,是“强心剂”还是“麻醉剂”,谁也给不出楼市是否可以走出寒冬的标准答案,更无法准确地预测楼市的“价”和“量”的最佳结合点究竟在哪?
前不久,国内某权威门户网站针对政府是否该出手“救市”的焦点分歧问题,在网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意调查,结果超过85%的被调查者反对政府救市,原因很简单,目前房价过高和楼市有大量泡沫存在,这是民意,也是市场最真实的声音,而“救市新政”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敦促我带着迟疑甚至质疑的表情去仔细阅读了“救市新政”的详细条款,接着又第一时间地拨通了脉点(中国)地产机构董事长王伟的电话,毕竟脉点整天涉猎土地、开发、中介和租赁等一二三级市场的实际操作,王总很清晰地表达了三个观点:一是“救市新政”会一定程度缓解市场沉闷,也只是阶段性地去提振了市场信心;二市场反应一定是只起到杯水车薪的微弱效果,对大势的持续走低与事无补;三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政府的“有病乱投医”的急切态度和当下楼市的危机程度。
政府此次的救市行动,只是黑夜里的一柄蜡烛,目前还谈不上是火炬和明灯,因为房价高企的症结在于房企的本身和行业的内核,调控手段毕竟是间接的外因条件,况且各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来自于外因的力量也毕竟很有限,真正能起到扭转力量的应该是自身发动机。
一、“救市新政”只是撩痒,并非疗伤
我们知道,楼市是否健康发展,市场的信心是至高无上的首要荣衰因素,而市场的信心则来自于万千普通购房者对购买对象价格的接受度和市场整体购买气氛的认可度,而“救市新政”显然无法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两个“瓶颈”问题,降低了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契税、免征印花税、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以及降低首付门槛等“利好措施”,只能说是政府所能尽到的最大市场权限力度,日后的市场走势验证一定会是很肤浅的皮上撩痒,我们可以这样计算:对于一个真正的房子购买者,如果把这些措施利好因素用尽,也只不过省下1%左右的微弱付出,这对于日益颓废的楼市根本起不到直击病原解决楼市滑坡最本质的疗伤效果。
二、“救市新政”只是救“量”,并非救“价”
政府现在出面救市,是拉动消费市场的需要?还是拯救行业的驱使?是救“量”还是救“价”?或许所有的考虑都有吧,但处于低迷态势下的中国楼市,要想恢复市场往日的繁荣,提高成交量才是最根本的落脚点,而成交量的提高是无法在高价位的状况下完成的,股市从6000点一路下滑,是伴随着成交量的大幅萎缩才完成价格底部建立的,楼市也是一样,市场的刚性需求固然存在,但潜在的市场信心,其实就是百姓对房价“寻底”的过程,“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对于楼市,“价”和“量”也不能实现都可以拯救得了的美好愿望,寻找“价”和“量”的最佳结合点,才是楼市逐渐走出严冬得到回暖最坚实的步伐。
三、“救市新政”只是麻药,并非神丹
阅读了“救市新政”,不免有这样的内在含义理解,也就是所有新政的内容都是暂行的,也就是说日后是否调整回位尚需看经过检验后形势的变化,所以说,政策也有其阶段性的一面,而凡是阶段性的调控手段,几乎都像是注射麻药一样,只解决阵痛,只是去刺激一下楼市进而缓解眼前的市场压力,而并不是从根本上对楼市的一次彻底手术,对于楼市日后的健康平稳发展隐患犹在,我到觉得让问题最大化地完全暴露,再让市场无形的手自行调节才是楼市规范唯一的出路,而政府目前需要做的是整顿达到规范而不是拯救掩盖病疥,只有这样才会确保这个行业在没有依赖的市场环境下在自由竞争狭缝中增加抗体求得生存。
四、“救市新政”只有愿望,没有愿景
处于无奈之举的“救市新政”,注射到市场中去,会有怎样的市场反应呢?大概有这样几点:一是稍微有成交量上的提高,而低迷的市场情绪和市场环境依然不会有太大的本质性的变化;二是给被套的热钱和炒房客一个资金变现解套出逃的最后活命机会;三是会有新一轮购房客盲目涌入,一旦待阶段性的政策消化完毕,市场跌势加剧,这拨新进的购房者会出现房价市值浮亏的可能;四是“救市新政”是在默许和持续楼市泡沫的继续存在,而这种泡沫的消化不是在靠挤压作用,而是在靠居民收入水平的自然增加和实际购买力的积累性增长来掩盖掉的,这样势必会造成楼市低迷的周期被人为地拉长,所以说,一个美好的愿望,未必会带来美好愿景的。
在“救市新政”的所有条款中,我们依稀看到了一丝积极的希望所在,那就是政府将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执行力度和落实步伐,综观全国各个城市多年来民生解困的实践,我们不难看出这属于“亡羊补牢”的挽救措施,是对前几年各地政府在民生保障性不足方面欠帐的一次突击式补偿,所以,下一步各地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和执行效果,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百姓的明天一定会抱着希望去等待,也一定会带着怀疑去评判。
中国的楼市走到了今天这样道不尽的尴尬境地,一直存在着监管不到位导致自律性差的矛盾,存在着百姓的收入水平与实际高企的房价之间不可逾越的沟壑,存在的虚市泡沫和市场依赖心理并存的惯性思维, 10月4日美国政府7000亿救市措施出台的当天,正是市场怀疑和“道指”暴跌的真实反应和市场表现,从“救市新政”的市场后势的预期看,这样给房企安慰式的救赎而并非手术式的拯救,是扭转不了楼市日益恶化的颓势的。
溺爱不是办法,孩子只有惯坏的,没有苦坏的,这次救市行动更像是一次娇生惯养般的“托着泡沫救市”,愿望中所带来的市场反应,未必是药到病除的直接效果和良好表现,相反却是观望“救市新政”市场表现的人,要远远多于投身享用政策带来利好动力的实践者,而楼市潜在的危机警报并没有解除,于是我对这次出台的“救市新政”的理解,又多了一份“饮鸠止渴”的怀疑和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