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中国画圆战术的“精髓与意境”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这是古代对文学、艺术、修行境界的描述词。魏晋人士多有此论。如陶渊明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诗中感叹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王弼以老庄解“易”,开创了玄学义理派。曾说:“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现代的人很难把握上述说法。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有类似之论。古人的心境空灵,才能有此深邃之论。仔细分析起来,这里有三重境界:得言、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西方的艺术,到现在大多还停留在第一层“得言”的境界。那些所谓概念流、抽象流,就是如此。所以才有毕加索的名言:“西方没有艺术,真正的艺术在东方!”可惜现代国人崇西太甚,或者受西方影响太多,看不到老祖宗的好处,深为遗憾。
得言,说明艺术还停留在左脑层次。得象忘言,说明艺术达到了右脑层次。得意忘象,说明艺术超越了左右脑的束缚,境界与天地相感通,达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境。这时候的一笔一画,都具有号召天地的力量,如同古代道士的符咒一般,具备通灵的力量。由此往上,可渐次达到神鬼莫测的境界。
立象尽意突出了言和象以意为目的,意与言和象为手段的关系。在言、象、意三者的关系中,强调了意的首要地位:“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画圆战术”汲取了中国文化与哲学之象意观与意境说的思想与智慧,创立了“画圆战术”的言、象、意三者的有机结合。所谓得言,即战术口诀。因战术口诀产生了象,即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进入得象忘言的阶段。随着战术口诀(言)与移动路线(象)的作用产生了画圆战术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圆内方之意,进入了得意忘象之境。以战术口诀之意造千变万化之形,包括了战术口诀(得言)催生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得象忘言)再进入天人合一之境(得意忘象)
战术口诀是打画圆战术的逻辑起点,无口诀不画圆,因为战术口诀之言产生了画圆之象(有形的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言与相的有机磨合进入战术口诀之意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圆内方之意境,完美地诠释了“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画圆战术”之战术口诀蕴含了两意:一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圆内方之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合一仅在战术口诀之中;二是篮球运动战术配合之意,掩护、策应、突分、传切之意尽在战术口诀之中。我们常说的“战术口诀是打好画圆战术活的灵魂”就在于此。
以意达形,以意取形,这里的形即象,是看得见的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这里的意是内涵战术口诀之言与战术口诀之意的两位一体。战术口诀之言,就是一组织战术口诀的文字,战术口诀之意,就是通过转化为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之象后其背后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圆内方以及战术配合有机结合之意,形成了“画圆战术”意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无招胜有招的“大意、大道”。"画圆战术"战术口诀"谋事于未形、成事于无象、屈人于无形、制人于无声、胜人于不知不觉中"。
在打“画圆战术”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忘言、还要忘象,最后心中只有意。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这需要久久为功的修炼与修行。初级阶段要“得言”,即刚接触“画圆战术”的人需要熟练掌握背熟战术口诀,通过内化的过程衍生出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之象,会跑位战术路线而进入中级阶段“得象”,这一阶段实现了战术口诀之言与战术路线之象的结合,这一阶段还不是很熟练,运用中还会出现诸多问题,甚至有的口诀会运用不出来,需要提醒才能运用。因此,必须进入高阶阶段“得意”,这一阶段就是将战术口诀内化于心的长期的训练与修行的过程,要把战术口诀练成本能反应,融入血脉,刻入灵魂,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得言”与“得象”阶段,要不加思考与思索就能自然而出、本能而击,即进入忘记战术口诀的“剑招”,忘记基本移动路线与变化路线的格式图形,只留下心中的“剑意”。这一个过程就像张三丰教张无忌学太极剑“忘记剑招,只留剑意”、“意在剑先,绵绵不绝”的过程一样。
中国“画圆战术”就是这样,与欧美固定战术大不同,欧美固定战术处于得言与得象阶段是直线思维的产物,而“画圆战术”是得言、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三者的辩证统一,是取象思维(具象思维)辩证思维、循环思维的有机统一,球员实践的过程需要做到“心中有道,脑中有诀,眼中有器,胸中有势”,这里的道即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圆内方;诀即言,战术口诀;器即象,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之实体;势即行云流水,绵绵不绝。因此,“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成为打好中国画圆战术的“精髓与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