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党校教师备课授课范式——以“四讲”为例

(2022-03-17 09:15:42)
分类: 关于哲学
导言:
1、“四讲”即用学术讲政治、用问题讲答案、用目标讲方法、用情怀讲信仰。“四讲”,是我在《党校教师的基本功》一文中提出的党校教师备课授课的哲学思维方式以及科研咨政、调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哲学思维方法。
2、范式主题:《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体悟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经验及其指导意义》
3、范式导图如下:
一、人民至上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品格(用学术讲政治)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圣经”。
(1)共产党宣言,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
(2)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
(3)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品格
(4)马克思主义来自人民,为了人民
2、马克思主义是完全地彻底地为人类求解放的科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始终致力于谋求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马克思高中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3、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逻辑。
(1)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忠实的继承者、坚定的传承者、卓越的发展者,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为人民服务、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
二、人民至上凝练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集中表达(用问题讲答案)
1、初心系于人民,使命为了人民——站起来。
“人民,只要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的动力”。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和人民军队更是把人民群众视为真正的铜墙铁壁。
2、力量源自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富起来。
(1)“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三个代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3)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根红线。
3、发展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强起来。
(1)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4)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5)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定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6)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7)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8)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三、解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密码(用目标讲方法)
1、探寻成功密码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2)我们党始终不渝坚持人民至上是一个躲不掉、绕不开、不能变、也变不了的常量
2、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靠人民起家。
“有了土地改革的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2、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靠人民当家。
“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3、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靠人民兴家。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靠人民富家。
坚持人民至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联系实际、时代特征、目标任务。
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用情怀讲信仰)
1、把人民至上作为根本立场。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结合本地目标任务,以问题为导向,联系实际谈立场。
2、把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基座。
科学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
结合本地目标任务,以问题为导向,联系实际说基座。
3、把人民至上作为鲜明特色。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结合本地目标任务,以问题为导向,联系实际讲特色。
4、把人民至上作为不竭动力。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矢志复兴的中华民族,必将谱写更加壮丽的精彩华章“。
结合本地目标任务,以问题为导向,联系实际讲动力破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