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圆战术”以柔克刚,将对抗与力量化解于无形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在“画圆战术”里,能智取,绝不用蛮力,能巧胜,绝不用硬打,攻其城池不靠硬打蛮力的方式,化敌方的对抗与力量于无形,致人而不致于人,把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让防守像打在海绵上一样,使不上力,抓不住人。一句话,“画圆战术”坚持的就是老子《道德经》的以柔克刚思想。
《道德经》讲自然之道,讲辩证之法,讲阴阳相和。言简意赅,字字玑珠。在这部令后世人解读不尽的书中,老子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以柔克刚”。他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他说“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些说法中都包含着一个观点,那就是“以柔克刚”。以柔克刚其实是在把握了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后的一种极其高明的“方法论”。在处理事情时,我们有时是不能依据相互对立的双方的所谓实力来判断胜负的,刚强自然有刚强的优势,但是柔弱也有柔弱的长处,就像太极拳,出步任意前而后,抬手随心高复低,柔软细腻,但与刚健有力的其它武术门类相较量时并不是不堪一击,反而能轻巧地取胜,不少人做过实验,太极拳中蕴含的“以柔克刚”的思想是很具有实战性的,只要上升到一定境界,用柔弱的太极拳打败刚劲的武术门类是完全有可能的。
传说孔子问礼于老子时,一把年纪的老子让孔子看自己的嘴中什么不在了什么还在,孔子一看:牙不在了,舌头还在。于是明白了:牙齿坚硬,舌头柔软,这正是柔弱胜刚强啊。深刻的道理让孔子恍然大悟,觉得老子是“龙”一样的人。“以柔克刚”在自然中也能得到证明,狂风中折断的往往是那些坚硬挺直的大树,而柔软的小草往往安然无恙。
“以柔克刚”是正确的是可以实现的,它有时其实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可它的实现也是需要技巧的,需要的是一种思想上的通悟,需要的是对老子真正的理解,是对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的真正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四两拨千斤”,运乾坤于掌内,观古今于须臾。
“柔”代表更高的智慧、更多的投入、更深的专注,更强的自控,更快的执行……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要懂得,一个靠自己修养往上走的人,一定是锋芒内敛、深藏不露、胸有城府、心胸开阔、与人为善、谦虚谨慎、懂得示弱的人。一定要记住,解决问题,一定是在“时机”出现后解决的,“时机”不到,一定不要急着去解决问题。在以柔克刚中忍耐、等待、耐心是很重要的素养。
“画圆战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方圆之道”哲学思想构建其战术体系,以整合整体、系统、循环、辩证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而问题的解决不是某个球员解决的,而是被系统本身解决的问题,球员在场上要做的事情,只是在整合系统的力量,维护系统的有效运转,在某个时机点上触发了问题解决的进程。这是以柔克刚的本质。用传统的说法,这叫顺应天道即自然规律,真正的顺应“天道”是不需要蛮力的,而是在“天道”运行中顺应时机的到来,整合系统的力量,顺顺利利地解决问题。
“画圆战术”运行中,球员只要厘清战术体系的运转方式,包括随机落位、多元发动、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有机体,按照无形的“战术口诀”去生成各种配合,并能根据场上变化的态势灵活运用,就是在整合系统的力量。作为球员只要忘我的融入系统中去,遵循系统的运转原则,耐心等待解决问题的时机,静心执行战术,争胜不争利,
在争胜中学会“弗争”与“无为”,就能实现真正的以柔克刚,将对抗与力量化解于无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就是在实施“画圆战术”时,要心无旁骛,专注系统,自然无为,按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方圆之”思想去解读去执行战术体系,认真执行好战术口诀,做到心中有道、脑中有诀、眼中有器、事中有德,充分展现篮球运动的本质与战术配合的规律,在争胜中心静如水,不炫耀技能,不求胜心切,不为胜而胜,不与对手争强斗狠,不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为求利益而不损害他人利益,有所追求却不与人相争,以柔克刚就水到渠成。其实,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