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点四环节教学法”符合“新课改”教育观

分类: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 |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论中教育观主要包括的三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
其一,新课改学生观。学生观主要包括的内容有:(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其二,新课改教师观。新课改下的教师观主要包含的内容有:(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其三,新课改教学观。新课改下的教学观主要包含的内容有:(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尽管诞生于1993年,但其前沿性和先进性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衰减,反而更加适合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改革趋势,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符合新课改教育观之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
其一,“五点四环节教学法”的学生观。“五点四环节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习主导课堂、把学生
组织起来、增强课堂吸引力、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独立意义的人。具体表现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是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去改变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练习的主角,是运用知识的主力,在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帮助下,学生有能力做到学会和会学,并能做到会用与创新。
其二,“五点四环节教学法”的教师观。“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以知识教学为载体,强化教师引导学生掌握
知识、组织学生运用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尤其关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改变了过去教师仅仅是讲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角色。新时代教师,要做教练型教师。这是新课改教师的定位,只有把教师定位为教练,才能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设计者、组织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其三,“五点四环节教学法”的教学观。“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在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将
易错点、易忘点和拓展点作为教学战略目标,更加全面和系统以及精准,拓宽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广度、深度、
力度与厚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传授知识环节的基础上,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组织学生运用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环节革命性地纳入课堂教学,强化课堂是教学主阵地意识,学、思、习、练、悟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仅仅传授知识的单一过程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时代特征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应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核心素养,丰富完善了课堂教学过程环节与结构,实现了真正的课堂革命;以三分讲七分练、课堂训练、练中讲、讲中练、讲练赛考作为其生成性和控制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主旨,融入小组合作、探究和多元训练活动载体,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为主、思维培养、情感沟通、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思想,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昭通教法,自信乌蒙,以中国教法自信,办中国自信教育。中国特色教育教学哲学《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专著以及专题讲座联系电话:13908705745(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