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圆战术”打篮球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缩影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这就像一个太极图,里面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阳又是互根的。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彼此转变。在古人心目中,不论有多少事物,不论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这就是“道”,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佛教华严宗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的很多道理,既可以用在治身上,也可以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这个集体上。范仲淹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人生志向,也早已成为千古佳话。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因为“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近代哲学家章太炎讲到,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整体把握。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合理”,是指自然而然,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理都江堰,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治水,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李冰看到水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用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那里,随着水的波动,它也会起伏。汶川地震中,新修的钢筋水泥的水坝都震坏了,而李冰留下的装着石头的竹篓子却没有坏。顺其自然的思想,可以适用于一切方面,适用于人身,适用于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然。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衡。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维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就必须“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究竟是“齐”还是“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维齐非齐”4个字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先秦儒家讲“维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指向是一致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然合理是中国人思维的三大特征和思维方式,也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画圆战术”打篮球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缩影。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成果的“画圆战术”体系中,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然合理的中国人思维特征方式表现如下:
其一,整体关联。“画圆战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和方圆之道的产物,整体性与关联性落脚在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的有机统一上,出现出整体性思维特征。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先整体后局部、先团队后个人、先综合后分析、先战术后技术成为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的有机布局和内在融合。基本移动路线以内在融合机制(圆)的整体性思维、按照“传球、反掩护、拆入、通过新的掩护拉出”的循环,把场上5位不同的个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整体关联的移动路线,并在基本移动路线创造的内、外、边基本进攻点上衍生出挡拆、策应、突分、传切等彰显独立个性(方)的变化路线,将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辩证统一在一起。
其二,动态平衡。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和动态平衡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既相互对立而又趋于统一。这都是合乎辩证法的重要思想。其中,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思想堪称中国辩证思维的主流。《周易》所讲的“八卦”以及两卦相叠而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就是从阴阳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老子的辩证思想复杂而有系统。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讲的都是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而存在、相互对立而统一,并且矛盾双方又可互相转化。《孙子兵法·势》所说“奇正”“日月”“四时……‘五声”“五色”“五味”等,都无一例外地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闪烁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光辉,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中,“奇正”具有普遍意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尤其是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亦是典型的动态平衡辩证思维。因为“中”就是事物的平衡。《礼记·中庸》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又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执两用中”)。所谓“时中”,即“随时以处中也”;所谓“用中”,即“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总之,所谓“中”,其确切含义即孔子所说“过犹不及”、“无可无不可”。“中庸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对立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动态平衡,这也是辩证法的实质。“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是阴与阳、圆与方、整体与局部、团队与个体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相互衍生的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体,若只有基本移动路线,或只有变化路线,都难以实现“画圆战术”的动态平衡。
其三,自然合理。中国文化注重顺自然求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种本来状态即本性即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天道、天意和道理。自然合理在关注“道”的同时,需要关注矛盾的个性与特殊性,如果说,“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是关注“道”、“普遍性”、“圆”、“整体性”,那么,“画圆战术”的变化路线则是关注“特殊性”、“个性”、“方”。因此,在顺其自然的哲学思维中又衍生出尊重个性这一合理的思维方式,它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就看待具体事物,这种思维方式符合事物的特性,只有既关注矛盾的普遍性有强调矛盾的特殊性,才是自然合理的状态。篮球是团队的运动,战术的表现形式必须是团队战术,这就是自然合理。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技术特点与欧美球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篮球激烈的对抗比赛中力量处于下风,这就需要扬长避短,因势利导,顺势而上,按照中国文化以柔克刚思想来武装球员,这就是自然合理。面对强手,不与对手硬碰硬、刚对刚,不与对手死磕,而是需要运用中国思维方式的弧线思维而非直线思维与之进行直接较量,需要的是以柔克刚,这就是自然合理。因此,照搬照抄欧美篮球打法,不适合中国人身体条件和技术特点。原本,欧美战术是欧美文化的产物,适合欧美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身体素质和技术特点。我们必须从中国文化哲学中找到一条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行为习惯、做事准则、风俗特征的战术体系,方可打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合理,打出中国篮球的自然合理。“画圆战术”的整体性、动态性以及以柔克刚思想本身就蕴含了中国篮球整体移动进攻的自然合理性。
前一篇:面对岁月,珍惜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