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幻舞步——科比的突破

(2011-01-24 18:04:12)
标签:

杂谈

分类: 篮球论文

梦幻舞步——科比的突破

    科比的突破犀利无比,他无与伦比的突破脚步堪称梦幻舞步。科比在激烈赛场上眼花缭乱的突破,来自于他对篮球具有高超的掌控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他精通各种运球形式,正面变向、胯下、身后、前转身、后转身等各种高速运球技术,无一不是大师级的水平。正是因为拥有一身杂耍般的过硬的运球技术,使得他能在巨星云集、注重防守的NBA星光闪烁,出入无人之境。

科比的突破最大特点是“组合拳”式的、美轮美奂的连续运球,根据防守者的防守态势,通过把各种运球形式有机地组合,加上人、球不断地虚晃,断中有连,连中有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气呵成,让防守者判断不了他真正的突破路线,从而顾此失彼并失去防守重心和防守位置。

在中国篮球这块不太重视运球技术和科学运用运球技术的国度,别说业余运动员,就是专业队员的运球技术真不敢恭维,运用组合各种运球技术能力更是欠缺,说中国篮球缺乏后卫不是空穴来风,为什么缺乏,运球技术首先就过不了关,就别说其他篮球的技术和意识了。与科比这样拥有高超运球技术的巨星比不现实,那与上海队外援“小精灵”卢卡斯的杂耍般运球技术比又如何,恐怕依然是技不如人。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篮球目前的后卫中找不出一个人与之媲美,他们稚嫩的运球技术在卢卡斯眼花缭乱的运球技术面前只能算是小学生,这就是中国篮球的硬伤,也是中国篮球缺乏优秀后卫的症结所在,更是中国篮球与欧美篮球最大的差距所在。

关于连续运球的“组合拳”式进攻技术,我早在24前的大学时期就自己开始琢磨这种连续运球突破的训练方式,坚持随机组合各种运球技术形式为一体进行突破技术练习,难度虽大却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对篮球的掌控能力和个人攻击能力,娴熟的运球技术使我这样一个不到1米7身高的篮球爱好者,居然能在高人如林的篮球场拥有了见缝插针的话语权,实属意料之外的事情。以后20多年来的执教生涯也长期对球员进行这项特殊的训练,效果不错,球员的运球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对篮球的控制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比赛中个人攻击实力明显提高。

下面介绍两种科比突破的经典“组合拳”技术:

1、正面变向运球(跨下变向)—前转身运球—前转身运球—后转身运球突破技术。

(1)1人运球在外线45度一带面向篮筐准备进攻,1人防守。进攻开始后,进攻方用双手连续(4次)正面变向或胯下连续8字运球(4次)观察防守者的变化;

(2)进攻方突然迈出左脚向防守方左侧突破,防守方自然要向自己的左侧滑步防守,防守重心第一次左移,此时进攻方果断地运用前转身运球向防守方右侧突破;

(3)当进攻方向防守者右侧作出第一个前转身运球突破后,防守者必然快速向自己的右侧滑步进行封堵,防守重心右移,突破未果后,进攻方立即运用第二个前转身向防守者的左侧突破;

(4)当进攻方运用第二个前转身向防守者的左侧突破后,防守者马上会向自己的左侧抢步防守以封堵进攻方的突破路线,防守重心又一次左移。到此时,防守者的重心已经是第三次移动了;

(5)突破未果后,进攻方即刻运用后转身运球技术从防守者的右侧突破上篮或突破后跳投。

2、正面变向(胯下变向)—胯下变向—后转身突破技术。

(1)1人运球在外线45度一带面向篮筐准备进攻,1人防守。进攻开始后,进攻方用双手连续(4次)正面变向或胯下连续8字运球(4次)观察防守者的变化;

(2)进攻方突然正面变向向防守方左侧突破,防守方自然要向自己的左侧滑步防守,防守重心第一次左移,此时进攻方果断地运用胯下变向运球向防守方右侧突破;

(3)当进攻方向防守者右侧作出胯下运球突破后,防守者必然快速向自己的右侧滑步进行封堵,防守重心右移,突破未果后,进攻方立即在胯下变向的基础上采用后转身技术向防守者的左侧突破上篮或突破后投篮。

以上将各种运球技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变成了科比经典之一的连续运球突破的“组合拳”。只要喜欢,谁都能在各种运球技术基础上组合出不同种类的“组合拳”突破技术。

中国篮球要想腾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尤其要抓好运球技术和运用运球技术这一关键环节、基础技术,强化训练并科学训练才能有梦想成真,也才能培养出类似科比、类似卢卡斯式的具有梦幻舞步的控制球高手、篮球高手。

            梦幻舞步——科比的突破
                   上海队外援小精灵卢卡斯杂耍般的运球技术令国产后卫望尘莫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