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四”要诀。


标签:
赖清辉养生保健冬季进补壮阳补肾 |
分类: 栖息站(养生保健) |
文/赖清辉
现代医学认为,冬季的低气温环境容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关节炎等疾病发作。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人到了冬季病情就会逐渐加重,遇寒冷空气的刺激就会诱发急性发作。有研究表明,77%的心肌梗死患者,54%冠心病患者对天气温度的变化感受性高,尤其在冬季,由于寒冷刺激和高气压作用,发病率最高,且一年之中,寒冷的冬季是人体死亡的最高峰。
中医则认为,冬季是阴气极盛、万物收藏之季,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容易导致外邪入侵。因此,冬季尤其应该注重养生,并且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以避寒就温,敛阴护阳为根本,促使人体阴阳相对平衡,保证身体健康。总的来说,冬季养生、预防疾病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要诀一:精神养生重在“藏”为适应寒冬,自然界蛰虫伏藏,用冬眠的状态养精蓄锐,以便为来春生机勃勃做好准备。人体此时的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时期,因此,冬季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要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具体做法:
1,调摄不良情绪。人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调摄情绪,遇事节怒,宠辱不惊。对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的平和。
2,延长光照时间。因为冬季光照时间短,也是情绪抑郁的一个原因。当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3,精神安静多爱好。因为冬季是养生、收藏的季节,所以应以安静的活动为主,如琴、棋、书、画、集邮等为主。总之,精神养生是冬季养生非常重要的方面,应从“立冬”节气开始做起。
要诀二:生活养生重防“寒”进入冬季以后,中医认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是养生的基本要求。在寒冷的冬天,防寒保暖也理所当然成为冬季保健的头等大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早睡晚起。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也逐渐升高,此时起床,则头脑清醒,机智灵敏。而且早晨空气中负离子浓度高,对人体也非常有益。上班族对于早起可能很困难,这就要尽量做到早睡,不熬夜。
2,开窗换气。冬日切忌紧闭门窗,因有学者研究发现,人从呼吸道每天排出的化学物质有100多种,汗水中蒸发的化学物质也有150多种,加上家具表面的油漆、室内装饰材料、塑料用具和吸烟及烹调的油烟等气体弥漫在室内,会侵害着我们的身体,所以要适当的开窗换气。
3,保持恒定室温,这是因为室温过低易伤人体元阳,过高则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活动很容易外感。所以室温应保持在
18℃~22℃之间为好。
背部是人体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主人一身之表,又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所以,一旦受寒,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出现上感或旧疾复发、加重等现象。对于老人、儿童和患有胃及十二肠溃疡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暖背尤为重要。背部保暖方法很简单,只要穿一件贴身的棉(鸭绒)背心就好。
俗话说:“寒从脚底生”,因为足为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足底的穴位与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所以要注意足部保暖防寒。简单的方法:一是穿好鞋,防过紧、过松、过薄,袜子以保温的棉袜为好;二是平时多活动脚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三是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温度以50℃~60℃为宜),能消除疲劳,御寒防冻,促进睡眠。
此外,由于阳虚体质的人更容易受湿邪困扰,因而阳虚体质的人在冬天做身体按摩时,要减少背部按摩的时间,最好使用红外线烤灯温暖背部。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背部裸露和按摩容易扰动阳气而导致阳气外越。相反,应该重视阴经的保健,可以在位于胸腹部正中线的任脉上拔罐或艾灸,因为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还有,食疗要根据每个人体质不同而不同。如脾虚、气虚的人士,表现为乏力、气短、厌食、腹胀、大便偏稀、怕冷,可选用健脾益气的食物,如糯米、大枣、扁豆、山药、胡萝卜、栗子等。有些人到了立冬以后四肢冰凉、怕冷,早早就把毛衣、秋裤穿上了,中医认为这大多是阳虚体质,阳气不达四末(四肢)所致,饮食可选羊肉、鸡肉、狗肉、胡桃肉、大枣、桂圆等。总之,立冬后的食疗养生要以温补为主,以抗御寒冷冬季的到来。
要诀四:运动要保暖
综上所述,冬季养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需要正确辨明体质,综合考虑,结合多种途径,慢慢摸索各种有效方法,并持之以恒,以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养生之路,促进身体健康,或向正规的养生保健师或医疗部门的中医师咨询。
全文完。
注:本文获新浪福建健康频道首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