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用户1391783845
用户1391783845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85,794
  • 关注人气:10,7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护肤品吸收的4个真相

(2011-11-18 13:44:50)
标签:

护肤品

吸收

分类: 护肤那点事儿

经常看到一些护肤品评测或感受,有类似“抹在皮肤上一会儿就吸收了”,或者“我觉得吸收很快”这样的说法。

冰寒GG今天跟大家聊聊关于护肤品吸收的几个真相。

真相1:护肤品的吸收难到你不易察觉

皮肤是人体最重要、最牢固的屏障,护肤品的吸收非常之难,涉及复杂的转运、渗透和扩散过程,护肤成分是极其不容易穿透这层屏障的。吸收速度是如此缓慢,以至我们根本就察觉不到。

而抹在皮肤上很快消失,显然不是“被吸收”了,只能说明产品的贴肤性、润肤性比较好,而不能说明它的吸收问题。

护肤品吸收的4个真相

 

皮肤不是海绵,它必须牢固以保证不易被异物入侵,因此皮肤表面有六七层细胞形成角质层,然后是颗粒层、透明层、棘层、基底层,每一层都有数层细胞,这是身体安全的需要。

护肤品渗透入皮肤过快,反而会引起身体免疫系统的反应,形成发红、肿,甚至痛感。

有些产品中会加入氮酮、二甲亚砜,增加皮肤的通透性,使护肤品更容易吸收,长期或过量使用也会对皮肤损伤造成损害,干性和敏感性皮肤更应慎用。一般只是在专业治疗型产品中使用。

啊?原来是这样?广告中不是经常写“直达基底层”甚至“直达真皮层”吗?嗯嗯,我得说,那是广告的写法,确实有成分可以到达基底层并对基底层发挥作用,但“直达”确实还是有些夸张了。

真相2:油溶性成分更容易吸收

听到过不少人抱怨说XX护肤品感觉有点油,吸收不好。其实护肤品中油溶性成分更容易吸收,例如维生素A、E是油溶性的,就比B、C容易吸收。这和人的细胞膜结构有关——细胞膜是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其中的脂质更容易成为吸收通道。矿物油是无法被吸收的,但其中的油溶性有效成分仍然容易被吸收。

水质的护肤品更容易让人感到易吸收,只是因为水容易蒸发,皮肤上感觉少了,于是被误认为吸收了:)


真相3:可溶性成分的纳米化(奈米化)是忽悠

有些产品为了强调自己的成分容易吸收,会动不动说纳米化云云,台湾同胞喜欢叫“奈米级”。纳米级颗粒更容易吸收,这众所周知,但这仅是对难溶性成分而言的,例如珍珠粉,它既不溶于水也难溶于油,纳米化就有其必要并可提升各方面的性能。对于水溶和油溶的成分来说,纳米化根本没有意义,纯属噱头,比如“奈米级左旋VC”,因为VC本身就是溶于水的,变离子态了,纳米化只算是毛毛雨。

其它的还有:

  • 奈米级辅酶Q10;
  • 奈米级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只能以肽链长短来比较,比如3肽、6肽,越短的越容易吸收,而不是以尺寸来比);
  • 奈米级熊果苷等。

真正具有纳米化意义的是珍珠粉、氧化锌、二氧化钛等。

但是,纳米化胶囊包被是有意义的,可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的对有效成分的氧化与破坏,提升效用。

真相4:护肤品不是吸收了才能发挥作用

有人会问:既然护肤品吸收这么难,甚至不能被吸收,那涂护肤品还有意义吗?

答案是:当然,当然有意义。

因为护肤品并不是只有吸收入体内才能发挥作用。乍一听有点惊讶,但略作分析你就很容易明白:

护肤品有多种作用,至少以下几种是不需要被吸收的

  1. 清洁
  2. 滋润、保湿
  3. 防晒
  4. 遮盖、除汗、去臭、加香

(一)清洁

只要能将皮肤表层的污垢和油脂等清理掉就好了,活性剂、磨砂成分、撕拉胶贴等,都不需要被吸收。

(二)滋润和保湿

所谓滋润,是使皮肤表面更光滑,并且渗入到角质细胞之间,形成膜以防止水分流失,皮肤也看起来更透亮,这些成分不需要被吸收入皮肤(细胞)内部。

保湿成分如甘油或其它油脂类,也只需要在皮肤表面停留即可,吸收空气中和真皮层的水分形成含水的膜,让表皮保湿湿润,无须被吸收,更不需要“直达真皮层”。

(三)防晒成分

无论是化学还是物理防晒成分,都不需要被吸收,只要在皮肤表层吸收或阻挡紫外线即可。如果化学防晒剂被吸收,那会有严重的反应。物理防晒成分所氧化锌、二氧化钛,也根本没有被吸收的必要。

(四)遮盖等

这是隔离霜、BB霜的主要功能之一,既然要遮盖皮肤,自然也没有必要被吸收,无论其中使用的是二氧化钛,还是滑石粉,或是其它粉类,都是如此。

其它几项功能就不多说了,都不需要被吸收。

那么结论是?

  1. 不要以肤感和润肤性代替吸收性评价
  2. 选择适当含油的产品以促进吸收
  3. 有些广告词语要学会分辨,以免多花冤枉钱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寒原创,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