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到底多严重?
(2013-12-31 17:34:50)新京报今天报道:12月30日,中科院官方微博称,研究结果表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成为北京PM2.5污染主要来源。在北京PM2.5的6个重要来源中,汽车尾气及垃圾焚烧这一项,仅占4%。也就是说,汽车尾气的单独占比小于4%。
4%的数据一出,网络上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个研究结果和9月份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有明显出入,当时环保专家说,北京的污染源主要是分为四大类,包括机动车尾气排放、燃煤、餐饮油烟以及工业排放和建筑扬尘,其中机动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22%的PM2.5来自尾气排放,显然这个说法跟中科院的说法悬殊较大。
联想到近段时间,媒体对“焚烧秸秆对空气影响”、“烹饪油烟对大气污染”等报道,似乎不少人都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一直以来,大家对机动车尾气严重污染空气是深信不疑的,有这个大旗在前面挥舞,汽油油品升级价格上涨那得支持,对机动车停车3分钟得熄火也不好反对,摇号限行限购更不能有太多怨言,谁让环保治理人人有责呢?天津限购政策一出来,多少城市都在蠢蠢欲动要跟上步伐,甚至有环保部官员透露说,未来5年机动车污染防治的费用要达到2100亿!可正在大伙齐心合力以打老虎的姿态在对付汽车尾气的时候,突然有中科院的数据突然告诉大家,汽车尾气只是个苍蝇,别用力过猛闪了腰。
两个数据让网上的指责声一片,但我还是想本着谨慎的态度多问一句。中科院当然很权威,可是北京环保局难道不权威么?房价涨幅、物价走势、CPI、人口出生率等等等等,不同的权威部门给出不同数据的现象少见么?我记得不久前最有意思的一个新闻,按最简单的逻辑,国家统计局算出来的GDP总值,得等于或大致等于各地统计局核算结果的叠加。但是国家统计局说,从2001年起,地方GDP的汇总数据和增长速度就一直超过国家的统计数字,2004年的差距甚至相当于我国西部地区十一省一市的GDP总量,这个数据玩笑开的多有意思。
所以,既然不同机构之间数据打架的现象比较常见,那你又怎么能够断言,中科院的科学家研究得出的4%占比就一定正确呢?其实从我的角度看,我倒是真希望汽车尾气的占比可以再大一点,最好能达到80%以上,那么我们对汽车的治理力度越大,空气不就越好么,功劳不就越大么。但毕竟这也只是个愿望,就算街面上看不到一辆汽车,你可以保证水晶天会出现么?其实在很多数据我们都弄不清搞不懂的时候,究竟是22%的占比更权威,还是4%的数据更准确,谨慎的都怀疑一点总没错。
可重要的问题在于,谁才是最终的裁判呢?数据的客观公正怎么样才能被体现出来呢?群众怎样判断权威们哪次不是在忽悠,哪次不是在愚弄呢?怎样让大家知道真相离我们究竟有多远?所谓的知情权又怎么体现呢?
公信力,是一种使公众可以依赖和信任的力量,如果事关民生问题、事关决策方向的科学数据因经济利益出现了偏颇,或者为迎合舆论导向而失去了公允,那么总有会自食其果的一天。
最后我还有个疑问,所谓对症下药,08年奥运会和去年亚青会期间显然是找到了治理空气的症结,所以我不专业的问一句,在多管齐下的空气污染治理中,中科院或者北京环保局可不可以告诉大家,奥运期间150家重污染企业和亚青期间56家企业的限产停产,对空气污染的占比是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