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报再评:敬老也得多样形式

(2012-10-27 20:01:57)
标签:

杂谈

原稿:张枫逸:“中国式献爱心”多引导,莫苛责    广州日报  

  23日,合肥市老年公寓前后有4拨爱心人士来给老人们献爱心。重阳前后,献爱心活动突然井喷了,这家养老院有位老人甚至一天被志愿者们洗了7次脚。这样的献爱心,不少老人都说受不了。(1024日《江淮晨报》)

  “重阳节老人被洗7次脚”,只是节日扎堆献爱心现象的一个缩影。对此,一些网友质疑志愿者们是在走过场,形式主义,笔者却不以为然。毕竟,没有谁逼着这些志愿者们去“作秀”,对于许多社会爱心人士而言,也并不需要到敬老院看望老人这样的面子工程。他们的真实初衷,还是想为老人们献上一份爱心,表达一份敬意。

  这种“中国式献爱心”,恰恰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起步阶段问题的写照。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导致志愿服务供需矛盾。眼下,一些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志愿服务时更多地出于自身意愿,没有考虑到服务对象的想法和需求,导致献的爱心和所需要的爱心不能完全对接。

  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缺乏专业化。社会生活中特定人群所面对的困难是各式各样的,要真正解决他们的困难,需要有各种特殊的帮助,献爱心是一门学问,不是光有古道热肠就行,还有很多专业的东西,否则就很容易流于表面化、单一化。

  许多发达国家志愿者占总人数的比例比我国高得多,却很少听到有节日扎堆献爱心的现象,原因就在于规范的组织和引导。以英国为例,志愿组织种类很多,志愿者活动的时间一般在周末,包括探望独居老人、辅导智障儿童学习等,这些活动都是由志愿者服务组织通过电子邮件召集,志愿者可以随意选择。

  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同样,负担只是放错了地方的爱心。对于“中国式献爱心”,我们不应过分苛责,而应加以呵护引导。有关方面可以尝试运用网站、微博等渠道,建立服务交流平台,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调配志愿服务资源,结成常态化的帮扶对子,从而让珍贵的爱心通过正确的渠道传递。

 

快报再评:敬老也得多样形式

重阳节一到,媒体必定要去一些养老机构,各单位组织者怕也心知肚明。可是能洗了七次脚,梳了十几遍头,简直是奇葩,后来的难道看不到老人脚面干干净净,头发整整齐齐,非得再来一次?只怕有为配合观赏效果的可能,而且相对于更复杂的敬老方式,洗脚梳头的投入产出比就高不少了。

敬老的作秀未必不好,它至少给全社会作了个示范和提醒。可这么多年持之以恒地只盯着脚洗个无数次,只盯着头梳上好多回,年年这样的新闻就让人纳闷,各行各业都在讲创新,尊老敬老还是咱们标榜的传统美德,作秀咋就没招了呢?清朝乾隆时期还有“千叟宴”之说,为什么现在不能被效仿,让老人有被尊重认可的温暖呢?甚至于重阳节给年轻人放个假,让他们去探望父母也很难么?

别的国家在敬老上又是怎么秀的呢?有资料说美、意、法等国家,一些厂家会专门生产适合老年病患者食用的保健食品免费送上门。芬兰社会福利部在全国建起了数百个老人服务娱乐中心,各种适合老人的娱乐项目一应俱全,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寂寞。日本会组织老人到森林地区去森林浴,让老人享受新鲜空气,接受负离子的治疗。据说在日本,还有出版商根据老人特点大量出版“老人书”,像小人书受孩子欢迎一样让老年人着迷。(当然我们也有不少针对老人的报刊读物,不过你懂的,多是配合卖产品的需要)。

全世界对老人的尊敬是一样的,我看敬在心里面的秀要比起洗脚梳头,更会获得老人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