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案例研析》栏目总第44期话题研讨总结
(2021-03-27 20:33:43)
标签:
官方博客教育体育中国学校体育 |
技术动作的认知方式 体育教学形神兼备的艺术
3月18日19:30-21:00,《案例研析》栏目总第44期话题研讨在《中国学校体育》官方BBS论坛进行。本次研讨以水平一(二年级)前滚翻——团身滚动为例,由浙江师范大学孙喜和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对如何实现学生自身身体性认知展开了讨论。共有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教研员、体育教师87人参与了此次研讨,发帖234条。
教学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互为融合的过程。技术动作作为体育教学的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要经过教师对技术动作的讲解建立起概念性认知,通过教师示范动作促成形象认知,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身体性认知。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是以教师的讲解、示范为前导,教师从学情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形成身体性认知条件进行活动的过程,即学生获得的身体性认知是学生建立概念性认知和形象性认知的延伸。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实现技术动作的自动化和“知识”迁移,让教师使用同一教材时更好地举一反三。
江苏颜小琴认为:以学生的视角,从运动感知觉角度设计教学内容,探讨技术动作的认知方式。启迪教师如何进一步深究学理,引领高位的备课思路。陕西丁一鸣认为:单个动作技术的真正把握首先要认识其结构和功能特征,而不是动作形式。只有把功能性的认识落实到实处,才可能使教学具有实际意义。福建叶小兰认为: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改变运动条件、运动课题或技术动作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是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河南史晓东认为:身体(运动)性认知所借助的认知工具是身体本身,它并不是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山东尹耀认为,在学生习得一定范式的技术动作后将进行深入学习时,教师要关注以下2个方面:一是创造不同的运动条件,适应学生身体认知的学习基础;二是运动条件的创造必须基于动作的原理,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有效解决动作学习不同环节存在的问题。
参与研讨的教师通过讨论,对概念性认知、形象性认知、操作性认知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师基于对知识(技术动作)的讲解和示范,为学生创设运动条件,让学生在主动练习的状态下进行相应体验,掌握完成技术核心动作的用力方法,最终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规范技术”,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目的。
本期参与研讨的人员统计:
山东(18人):赵飞
刘兵 刘涛 尹耀 牟保真 李宁宁 于金波 何平 李新革 于金峰 于岩臣 王祎璠 高浩 徐家鹏 姜超 于周涛
浙江(23人):王磊 周俊 陈昌福 胡松 陈易 杜洄青 孟凡东 郑飞 马晓敏 唐军两 陈国栋 许海涛 王金龙 姜年军 王丹丹 蔡贤斌 俞培华 朱云芬 施世想 汪翼峰 任贤降 庄益 史袁波
江苏(6人):吕存款 吴国军 颜小琴 马留杰 许智军 汤祥
青海(2人):贾蓓贵 马长虹
河北(3人):贺帅 王伟 韩会军
广东(1人):任惠安
黑龙江(3人):莫家伟 徐俊 吴勇
湖南(3人):赵明亮 张永利 张正凯
甘肃(1人):李万芳
河南(3人):王建国 史晓东 李时丽
吉林(2人):高华伟 安培铭
天津(2人):李向阳 田莉
陕西(1人):丁一鸣
福建(2人):叶小兰 汪洋
四川(1人):闫克妮
上海(1人):季琳
安徽(3人):王成 季志芳 李饶饶
宁夏(1人):徐少柏
广西(1人):蔡巧玲
北京(1人):霍凯
江西(2人):饶华军 王辉
重庆(1人):徐敏
新疆(1人):朱顺根
甘肃(2人):王旭文 李万芳
云南(1人):赵世贵
山西(2人):秦永乐 闫继庆
注:如您想了解更多研讨内容,详见论坛(网址:http://bbs.jsports.cn/forum.php)“教师专区”内“案例研析”版块,如您还未注册,请以“省市姓名”形式注册,如,浙江陈昌福,注册后,即可查看和参与后续话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