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观摩展示交流活动系列报道—3:小学组(20日)

标签:
中国学校体育《校园足球》编辑部官方博客体育教育 |
课堂展示时间:2019年10月20日(共7节课)
课例1(指定教材):水平三(五年级)《武术:少年拳1~4节技术方法,下肢力量练习方法》,单元第1次课。
执教者: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 钱明星
评课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汪晓赞、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刘俊凯
(一)学习目标:能说出所学动作名称以及动作背后的攻防含义
在个人与合作的多种形式学练中能做出弓步马步动作,基本到位的少年拳1~4个动作,学生动作协调连贯、有精气神。发展学的生耐力、协调性等身体素质,让学生能积极思考,有创新意识,大胆尝试,乐于展示,并在游戏中遵循规则,有良好的武术礼仪习惯。
(二)课的流程与设计
1.复习武术的基本步型+手型创编,采取“对对碰”游戏进行强化。
2.“你攻我防”攻防动作创编演练。
3.引出“架打”攻防,2人合作练习。
4.“剪刀石头布”游戏进行连续攻防动作演练+巩固。
5.分组进行直立抱拳—震脚架打—蹬踢架打—马步横打教学。
6.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对创编的动作进行展示。
7.学生马步,教师进行展示套路动作。
8.体能练习:10人一组,进行集体蹲起15个、后踢腿跑、60个开合跳练习。
总体印象:教师个人技能水平较高,在课堂上富有激情,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对武术动作的掌握较为到位。教师对武术的攻防意义进行渗透,效果较好。教师关注学生腿部不同步法在攻防中的关键点,为本课提升了内涵。
1.儿童立场。注重学生的学,与学生共“武”,调动沸腾的学习情绪。通过合作形式、互评互练、问题引领等,引导学生学会练习方法,而非单一的技术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武术兴趣。
2.注重应用。抓住武术“技击”核心,深入解读教材,根据学情重新梳理教材。通过2人合作攻防创编、合作“切磋”、攻防演练等,以教材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武术能力。
3.激发学生思维。突破了传统武术教学套路,采用引导、激发,让学生在攻防模拟实战中学习技术,活跃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激情与融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专家点评
(一)课堂富有感染力,亮相具有优秀教师的潜质,学生较为喜欢。
(二)整节课合理、有效、流畅。对武术教学中的动作细节把握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比赛是学校体育育人的核心载体,本节课突出比赛,设计合理。
组合动作练习以对抗的形式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武术套路的攻防价值,这种形式解决少年拳武术套路教学的问题,也为其他教师进行武术教学带来了启发。
课例2(指定教材):水平三(五年级)《弯道跑及体能练习》,单元第1次课。
执教者: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
评课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键,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桂云
(一)教学目标
一是让学生知道弯道跑动作的要领及方法,并能说出侧身外摆大,内板小等动作的要点。二是通过学习,85%以上的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弯道动作的要领及方法,其余的学生也能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完成动作。三是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能力等身体素质及快速奔跑的能力。四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弯道跑的各种练习,培养其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即,勇于克服困难,坚韧等品格。
(二)课的流程与设计
运用“赛车之旅”的情景贯穿整个课堂,从热身的熟悉赛道、绕赛车模拟器(圆形的彩色伞)慢跑、检查车子(摆臂)、检查发动机、检查方向盘、启动、刹车等进行体验弯道跑的技术动作,每个情境当中都有渗透弯道跑技术动作的要点,最后利用彩色伞进行体能练习、抛伞、抛伞高抬腿、抛伞交替跑以及举伞支撑等,最后在伞上进行放松活动和有仰卧骑自行车等动作。
二、专家点评
(一)优点与亮点
1.一是完整性,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把各个细节都能照顾得到。二是教学形象生动,队形的调动和组织都具备了优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为其他体育教师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三是课堂效果较好,快节奏的教学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师的组织是一小片一小片、一小段一小段的,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了课堂中,教学效果较好。第四是创设的情景比较好,课堂灌注在情境之中,在学生自己创设的情境里开始“赛车之旅”。第五是利用伞进行体能练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相互约束、相互激励,在无形之中将体能训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练习。
2.根据数据显示,这节课的运动密度有83%,达到了练习要求,且“学、练、赛”在本次课中体现得较完整,在教案上,体育教师就把这个重点提炼出来了:身体内摆大、外摆小。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情境教学的设计较好,利于本次课中动作的学习,从准备活动到具体的教学,紧紧围绕“身体内摆大、外摆小”这两个重点进行。
(二)不足与建议
没有体现如何把弯道跑技术的要点教给学生。弯道跑只有到一定速度后,身体才会需要这个技术,如果跑动较慢,就不需要此技术,因此,在跑动距离和跑动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需要此技术的支持,本节课的速度概念不清晰。另外,弯道跑动力的来源是哪里?是腿部的力量和技术。这节课相对而言强调的是摆臂的动作和身体的倾斜程度,但是也不能忽略腿部是动力的来源,因此,对于腿部的要求也要有一点提示。在动作要点方面,体育教师基本都顾及到了,但是还应注意2个关键点:一是在带领学生熟悉赛道并拉着伞转动时,学生既要拉伞,还要跑动,这两股力量是否相冲突?因为学生在拉伞的时候往外,但是跑动的时候要向内,这样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弯道跑技术。二是预热大肌肉,此环节起到保护作用,希望这个组织教法跟孩子的自然的跑的发展或者自然的动作之间要有一个适应,组织教法是让学生适应自然地跑,还是我们的组织教育方法,有可能因为要强化组织教法反而片段化地把这个自然的动作打破,因此,应注意处理好此方面的关系。
课例3(指定教材):水平二(三年级)《软氏棒垒球原地传球》,单元第1次课。
执教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王盟
评课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键,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桂云
(一)教学目标
学生掌握软式棒垒球原地传球的相关知识,85%的学生掌握快速,初步掌握了出手向前的技术要领,同时了解保护手臂的方法。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模仿练习,提高技术动作,发展下肢力量,腰腹力量等身体素质。学生表现出对传球练习的兴趣,培养自信果断的品质,便能乐于展示自我和互帮互学。
(二)课的流程与设计
在软式棒垒球原地传球的拓展课中,从“戏球”热身开始,在动态慢跑躲闪中穿插静态的晃肩和体转等球操,基本部分用毛巾练习挥臂:2人一组挥毛巾,2人一组挥毛巾让彩带飘起来,2人一组相互投接球,4人一组在靶前做投靶练习,垒间的传接球练习,快倒手投接球比赛游戏,跑垒比赛游戏以及快倒手与跑垒相结合的封杀游戏,提示攻防及转换。
二、专家点评
(一)优点与亮点
1.目标清晰。学生看到的,手里拿着的,需要完成几次,都比较清晰。
2.应用巧妙。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练、赛中,学习踏雪无痕、清新自然。
3.新颖。新颖的规定,学生说:“谢谢老师”“谢谢场地”等。每一次命令下去,学生都要给一个回应、一个暗示,教学生说话,促进学生脑部发育,培养他们的品格,均在课堂点滴中渗透。这些方法都较为新颖。
4.在整节课中,教师就是一个“大孩子”,师生融合在一起,新的互动方式给了其他体育教师一个好的示范。
5.授课教师注重仪式感,课堂的布置和学生的着装完全按照棒垒球的要求进行,通过此布置和仪式,体现了一个项目文化的传承。然后是项目技术的改革,如,出手要迅速,然后找对投掷方向,授课教师都设计得较好,从头到尾紧紧围绕着此项目的技术动作快速进行。毛巾的运用也较好,因为要解决快速挥臂的问题,还有彩带,方方面面均涉及到了。整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快速挥臂进行。
(二)不足与建议
1.整节课密度87%,平均心率为117,不在合适的区域中。
2.要善于应用语言的力量,教学中及时进行点评。
3.负荷的问题。局部的应用要加强,总感觉缺少一个高潮的部分,应该让学生有一个完全的释放。
课例4(自选教材):水平三(五年级)《技巧:跪跳起,游戏:分扑克》,单元第1次课。
执教者: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评课专家:北京体育大学王华倬,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涛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有积极认真参与学习的态度表现,并能在课堂交流中说出摆、压、提的动作术语。
2.能够掌握跪跳起的动作技能,体会到脚背和小腿的压垫发力,并能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动作。
3.通过练习,学生的力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得到一定发展。
4.学生能体验到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成功感,并能理解合理分工在合作中的重要意义。
(二)课的流程与设计
1.在准备活动中,通过依次传垫小游戏,每人1块垫子,进行跪立走、跪撑前移、跪跳前移。
2.通过授课教师的示范,学生在模仿练习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3.拖鞋练习跪跳前移,体会脚背与小腿压垫。
4.从三层高垫,跪跳到一层垫子,体会提膝收腹动作。
5.根据手中评价表进行小组4人练习。
6.游戏:分扑克。4份扑克打乱顺序,各小组进行更换成一份扑克。
二、
专家点评
王华倬:
(一)优点与亮点
课堂主线清晰,体现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学生的运动技能,发现与合作贯穿其中,具有一定实效性。授课教师上课有亲和力,能够蹲下与学生交流。
(二)不足与建议
1.上课的队形布置是否可以进行切换?如,学生面对面或者围圆。
2.教学的效率问题。有小部分学生的动作已掌握,在这种前提下可以更改教学方法,进行分组教学,让学生进行不同技能的水平练习。
3.课堂密度不够。、
三、关注焦点
如何提高技巧课练习密度?
课例5(自选教材):水平一(二年级)《起跳与落地》,单元第2次课。
执教者:山东省烟台栖霞市实验小学 吴淑芝
评课专家: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牛晓,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吕卫东
(一)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过障碍物》《钻山洞、跨小沟》《穿越小树林》的游戏,学生知道游戏名称与简单规则,能说出轻巧落地,屈膝缓冲的关键要领。
2.学生体验并掌握单双脚起跳与落地的基本动作,能做到轻巧落地,屈膝缓冲,协调自然地地跳跃。发展下肢力量、柔韧性、灵敏与协调性以及控制身体的能力。
3.在游戏中,学生能够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敢于挑战,懂得遵守规则,尊重同伴。
(二)课的流程与设计
课堂开始,第一个场景是授课教师就运用“散点”的形式,让学生跟随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热身。先用郊游的场景,以奔跑、跳跃动作为主,穿插着模仿小动物动作的练习。第二个场景是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单脚起跳与落地的动作,并进行“1、2、3,1、2、3,1、2、3、4、5、6、7”的有节奏练习,紧接着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创编多种跳跃方法。第三个场景是在《过障碍物》”的游戏中掌握动作技能,穿插着跑、跨越、跳上、跳下的动作,强调屈膝缓冲、落地要轻。第四个场景是在《钻山洞、跨小沟》游戏中巩固学过的技能并运用。第五个场景是《穿越小树林》游戏,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放松、评价和小结。
二、专家点评
这是一节真实、自然、平实的体育课,符合叶澜教授曾说的“好课”的标准。
(一)优点与亮点
1.遵循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与学生亲切交流、互动自然。
2.冲破传统的体育教学固守“运动项目”的思路,基于人类动作发展,运用各种游戏去学练“起跳与落地”。
3.注重体能补偿,设计了发展学生柔韧性的非移动式技能穿插于“起跳与落地”这一移动式技能之中。让结构化知识在游戏场景中得到运用。
(二)不足与建议
1.儿童化语言要丰富一点,有效地衔接好,不要过于零碎。
2.游戏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的身体练习,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和安全意识,讲解要到位。针对游戏规则,尽量不让学生违规,违规之后要做出处理,关注、帮助学生以后不违规并获得胜利。教学中要适时将“注意安全”这句话落到实处,如,在起跳线后增设准备线等。
3.课的容量较大,尽量避免课时计划单元化的现象发生。
三、焦点热议
游戏教学应该怎样教?怎样让学生增强规则意识,提高育人实效?
四、赛课花絮
点评专家拿来垫子现场讲解为什么要设置准备线,点评结束后观摩教师意犹未尽,主动与点评专家继续作学习交流。
课例6(指定教材):水平三(五年级)《软式棒垒球:击球》,单元第1次课。
执教者: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郭琴
评课专家:北京市东城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蔡福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余立峰
(一)教学目标
通过软式棒垒球击球动作的学与练,让学生初步掌握手臂水平挥击的击球方法,使85%的学生能完成找准击球部位并进行水平挥击的击球动作,发展学生的手臂力量和身体协调用力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渗透软式棒垒球的礼仪文化。
(二)课的流程与设计
集合整队,调整好队形后,带领学生做动感棒球操后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抢球的游戏。在主体部分,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击球动作,强化上下肢协调用力做好蹬、转、击动作。组织学生在“击大球”体验活动后,进行“层层闯关”活动。一是“平平棒”,条件法进行水平挥击动作的练习,二是“碰碰棒”,增大击打球面进行水平挥击动作的练习,三是“乐乐棒”,挑战小球进行水平挥击动作的练习。用“连连棒”游戏作为辅助教材,该游戏采用在武汉举行的世界军人运动会的情景,趣味性强、练习效果好。最后,组织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放松整理和小结评议。
二、专家点评
这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授课教师个人素养较好。
(一)优点与亮点
1.常规训练较好,队列练习展现了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
2.针对“球”的设计整个过程,循序渐进、逐层递进、自然而然。将课课练的内容提到准备部分当中,打破思维定势,不过课课练的方式可以更多。徒手练习的时间较短,快速过渡到有球练习。“引棒、伸腿、击球”这3个词、6个字归纳得较清晰,便于学生进行练习。水平击棒的3个方法设计得均较好。
3.游戏情境较为逼真,具有时代感和趣味性,同时也有一定教育意义。
4.主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先练习后体验,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二)不足与建议
1.在队形的设计上,可以改为2个大的同心圆,这样师生之间更加亲近,也利于组织教学。
2.课堂中,授课教师的站位较重要,要注意选择好站位。
3.美观不仅仅是要整齐划一的队形,散点的形式并稍微有点混乱的队形也挺“美”。
4.要运用比赛的情景,球击出去后其他学生去捡球也是与比赛情境相似的。同时,针对球类的技术,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焦点热议
球类教学应该怎样教?怎样提高育人实效?
材料提供:申克才 袁志欢 李宁宁 王安 耿嫚嫚
汇总整理:于玮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