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不太适应北京紫禁城炎热的气候,往往在林泉茂盛之地建立行宫。康熙帝在位时,经常北巡至塞外,同蒙古各部王公举行巡幸、木兰秋狝等。木兰秋狝亦有军事训练之目的,借以保持满族子弟骑射尚武的精神。康熙当年在古北口外建设了喀喇河屯行宫,在此召见漠南蒙古各部王公首领,并于1681年,建立了木兰围场。
当年康熙帝出古北口,经滦河到内蒙古。从每年农历的四、五月起程,到九、十月过了中秋节始回。由于皇帝车队仪仗过多,每天最多只能行走40里,沿途人烟稀少,所以在每隔40里修造一座小行宫,80里修一座较大的行宫,以为驻跸之所。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劳民伤财,尽显皇权威严。
1701年,康熙出喜峰口赴木兰围场行围,回京途中在喀喇河屯行宫附近的武烈河河谷发现一处风景“蔚然深秀”且“旧无人居墓庐”的地区,决定在此建立新的行宫。这就是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建成后,由于皇帝几乎每年夏天都要来此一段时间,随行大批官员、官兵、侍卫驻扎在宫外,有的携带家属,宫外逐渐形成集市,酒楼、旅店、妓院、赌场随之开设,逐渐形成一个城市。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承德州(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1778年改承德府。
先有避暑山庄,后有承德城。
所说的外八庙其实是十二座寺庙,因其中八座寺庙住有喇嘛,归北京理藩院喇嘛印务处管辖,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康熙在位时,建成溥仁寺和溥善寺,现已不存。后乾隆又建十座,它们分别是:罗汉堂、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广安寺。
一整天的时间也只能匆匆浏览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佑寺。普陀宗乘之庙也称“小布达拉”,前文已有叙及,须弥福寿之庙乃仿西藏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所建,普宁寺是仿藏传佛教第一座寺庙桑耶寺而建的。这几座西藏的寺庙我都去过,正好可以比较。

须弥福寿之庙是仿西藏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所建,扎什伦布寺是班禅的驻錫之地。

迎面而来的是汉式琉璃牌坊。
通过琉璃牌坊的门洞看见的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妙高庄严殿。

妙高庄严殿的大红台。大红台是西藏“扎仓”的建筑风格,但是窗饰却是汉式的琉璃垂花门。

藏式“扎仓”建筑风格。

大殿内是不允许拍照的,在参观一楼北殿时,一束光突然从天而降,映照在藏传
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塑像上,惊喜万分,赶紧在殿外用长焦、点测光
拍下这一神奇景象。戴兄首先发现这一奇景,戴兄是与佛有缘之人。

戴兄查到中午殊像寺有敲钟活动,但是赶到时发现此景点不开。

普宁寺

普宁寺是仿造西藏山南地区桑耶寺而建的。桑耶寺是藏传佛教第一座寺庙,大约建于公元775年,是藏王赤松德赞邀请印度寂护大师和莲花生大师主持修建的,也有说莲花生大师没有参与。普宁寺前半部是汉式风格,后半部仿桑耶寺。这里是分界线。

藏式风格的建筑,梯形红窗。

像桑耶寺一样,普宁寺也有八小洲。这种概念来自于佛经里的宇宙景象。
从普宁寺可以望见承德的地标——磬锤山。
磬锤山老百姓俗称“棒槌山”。27年前,我大学实习的时候曾经爬到山顶,我的同学称之为“刀把山”。
接近傍晚了
开车沿着一条小路一直来到棒槌山的脚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