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扬州》扯出的闲话(七)
(2010-12-13 08:46:17)
标签:
易君左闲话扬州陈果夫王柏龄杂谈 |
第二次开庭的时间确定为1934年8月30日。
令人唏嘘的是,《闲话扬州》风波事隔不过七十余年,对于事件的诸多细节竟然有了不同的版本。有的还是同时代的人叙述,“亲历亲为”,言之凿凿。关于两次开庭易君左是否到庭问题,研究者众说纷纭,有人说只有一次到庭,有人说二次都到庭。有人说第一次未到,有人说第二次未到。有人说两次都到了。
易君左在其六十年代的回忆录里说:“发生了一件案子,不是笔墨官司,而是真官司,我上过法庭二次,那就是‘闲话扬州’事件”,“我生平只上了三次法庭,两次为着闲话扬州事件”。根据当事人的回忆,1934年江苏地方法院两次开庭易君左均已到庭大约是不会错的。
关于第二次开庭之详情,易君左在其回忆录里轻描淡写,极为简略。究竟是为回避自己法庭之窘状还是具有不为人所知的苦衷不便多说?倒是同时代的扬州人李为扬说“我很关心第二次开庭的情况,便问起他。包怡之告诉我说:第二次开庭,易君左到庭了,神情很沮丧。听说易君左原来还想犟着不到庭,有人提醒他:再不到庭,扬州人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若要息事宁人,就要给扬州人一点面子。弄成僵局,更难挽回;这样他才来的。这次开庭,扬州方面没有象第一次那样大张旗鼓地整队人开来了。还是由郭坚忍作了长篇发言,易君左愁眉苦脸地听着。他并没有作任何有力的申辩,只是聊聊说了几句解释的话。然后庭长宣布休庭,听候裁决。”
考察中国的政治现象,从来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围绕在《闲话扬州》事件背后的政治角力始终在左右局势的发展。尽管易君左的回忆录语焉不详、意犹未尽,我们还是能在其中看出些许端倪。易在其回忆录里说:“最后试行和解。原告便恭请了当时最有名望的同乡人物王柏龄出来主持调停工作。我们都知道,柏龄先生与党国有很深的渊源,他一出来作排难解纷的鲁仲连,我自然乐于接受。”
毫无疑问的是,第二次开庭相对低调,并且最后是以调解做结的,而调解的关键人物看来是“广陵王”王柏龄无疑。
在第一次开庭以后,《闲话扬州》风波已经震动全国,时任教育厅厅长的周佛海已经出面找过青帮头子阮慕伯,但是官司却越闹越大,眼看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事到如今,该大老板出面了,这位大老板就是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
陈果夫深知,“究易团”背后的关键人物是王柏龄。陈果夫和王柏龄曾经在黄埔军校共过事。那时候王柏龄任少将教授部主任,陈果夫不过是一个负责在上海招生及通讯采购工作的无名小卒。但是如今时过境他,王柏龄失意在家,陈果夫正如日中天。
陈果夫暗地里找王柏龄斡旋,面对省政府主席,王柏龄再闹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处,便亲自到扬州女子职业学校找郭坚忍。性格倔强的郭坚忍是一呼百应的妇女领袖,显然不谙官场的政治黑幕和权力运作,即使有一百个不情愿,在老谋深算的王柏龄的斡旋下,也只得答应以调解结束。
至于青帮头子阮慕伯,自知面对政府的权力,自己更是小巫见大巫,黑帮不得不向政府权力低头,不敢随便乱来。正应了黑帮的那句古话:政府才是最大的黑帮。
1934年8月26日,究易团在扬州召开了各界代表联席会议,王柏龄和阮慕伯被推为联席会议总代表,负责调解交涉事宜。会议提出了和解的条件:一、易君左在京、沪、镇及扬属七县报纸封面上道歉。二、撤销易君左教育厅编审室主任的职务。三、中华书局必须销毁《闲话扬州》并登报道歉。与此同时,也同意了对方向可端和尚道歉、赠匾的条件。
8月30日,江苏省地方法院进行了开庭,中华书局负责人陆费逵也如期赶来。双方接受了调解的条件。三十年后,易君左在回忆录里说:“两方最后的协议,是原著作人登报郑重道歉,原发行人保证这本书停止发行。协议三份,由王柏龄先生作证签了字,我签了字,寄到陆费伯鸿先生(即陆费逵)也签了字,和解就这样完全成立。当我的一份道歉启事分登镇江各报后,纷扰两个月的风潮便告平息了。”
前一篇:杜帝的小屋
后一篇:图兰朵:他的名字叫A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