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电影回忆生活朋友 |
分类: 往事如烟 |
http://images9.51.com/g/200612/16/47/gablevvv/f5d6fede7bcf9f951f4ae3005cf36372.jpg
大学毕业后当了24小时住院医,也就是说24小时在医院,随叫随到,医院提供集体宿舍。关于24小时不许离开的规定,在我们院也没有那么严格,有时我和朋友结伴去看电影,有时候我会独往。在影院我曾经遭遇过坏小子的骚扰;在影院附近也遇到过陌生男子邀请一同看电影(没敢接受);还曾发生过,看完一场电影后发现外套衣领及肩部被腐蚀性液体浇过变了颜色,幸好没有伤及皮肤。
那时代青年男女交往常常是去影院看电影。我的男朋友第一次约我去看的是影院里放的香港录像,焦距不清,色彩不对,情节无聊,我们又心不在焉,所以没有坐多久我们就离开了影院。与他看过的最好的片子是《乱世佳人》。对电影熟悉的北京人,都知道海淀区的小西天有一个电影资料馆,许多电影都作为资料片在那里放映。我男朋友不知道怎么搞到的票,带我去了电影资料馆。《乱世佳人》——《飘》的原著我非常喜欢,并买了该小说作为收藏,后来出版的续集(像《红楼梦》后续一样)不太令读者满意,我还是买来作为收藏。关于《飘》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刚上大学不久,我的一个发小向我推荐小说《飘》,并说我的性格很像小说中的郝思嘉。我当时不以为然,也没有去找这本名著,当大学同班的一位女生也提到我像郝思嘉的时候,我才借了这本书。我很喜欢小说里的人物,但没有体会到我和郝思嘉是一样、一样滴。电影里的郝思嘉是我喜欢的费雯扮演的。这部电影我后来又专门看过一次,但始终没有买盘,也许时过境迁,已经没有当时的感觉了。
结婚有了孩子后我就很少去电影院了,每天忙忙碌碌,没有了浪漫,没有了自我,没有了时间。电影和我越来越远,直到去英国读书才又开始了接触。在英国最便宜、最有语言学习价值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了。许多电影我都看过2-3遍。开始由于语言能力低,课程、作业压力大没有时间看电影,后来适应了,又交了许多朋友就经常光顾影院了。
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有几十人的队伍,不知道排队干什么。因为国外很少见到排长队的场面,我很好奇,就问朋友这些人在干嘛?朋友告诉我,是在买票看电影《哈利波特》。我不知道什么是《哈利波特》,朋友很惊讶,她告诉我,《哈利波特》对英国孩子来说没人不知,无人不晓,该幻想小说几乎是伴随着英国儿童长大的。虽然电影是由影响力很大的小说改编而成,但我还是没有兴趣加入影迷的队伍。还有一个我没有观看的原因是,由于语言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别,我料定自己欣赏不了。有时候和英国朋友去泡吧,聊天聊到电影时,那是我最尴尬的时候了,因为不知所云,也因为我在国内看的外国影片都是汉化版,从电影的名称到影片中的人物、演员及导演都是中文译名,对于本来就不是真影迷的我,实在是听天书一样,无法与他们产生共鸣。
在英国,我仍低档不住影视作品的魅力,还是经常通过电视、电影来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一个英国朋友曾经愤愤地对我说:“英国的音乐、文化这么发达,而我们的影视市场被美国电影控制,很少能看到英国自己的电影!”。这话没错,英国的许多名著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在全球赚够了票房,而英国人却没有使用自己的资源。英国的演员也多是在美国成名。
我在英国第一次从电视里看到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而且是原版的配有英文字幕。我很喜欢这个电影,但电视是分上下集转播的,我没有机会看到下半集。在我参加完毕业典礼准备回国前,我的一个认识只有1-2个月的新朋友(很遗憾的是我忘记她的国籍了,好像是东欧某个国家的)知道我喜欢《天堂电影院》,特意为我找到该影片的录像带,用礼品纸包装,并在自制的袖珍贺卡上写了美好的祝福送给我作为纪念。我非常意外,也非常感动。意外的是朋友居然找到了这个电影的录像带;感动的是朋友的细心和热情。随便一个闲聊,不经意地提及就让朋友这么惦记,真是难得的友谊啊!遗憾的是,这么珍贵的礼物永远只是礼物而已,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录像机可以使用,无法用于观看欣赏了。后来回国买到盘再看时,发现下半集没有上半集好看。
有朋友说,喜欢《天堂电影院》的都是影迷,没想到一不留神我就冒充了一回。前天又做了一次帮凶,买了几张盘,其中有朋友推荐的电影,想抽时间再享受一下电影、故事、生活的甜、酸、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