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义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所在
标签:
市场营销道德自私利己公共秩序 |
分类: 营销杂谈 |
凡事都要看积极的一面,比如当今全球化形式下的社会发展,特朗普当政的美国政府告诉了全世界的人一件事情,真正阻碍社会发展、阻碍文明进步的也许并不是科技、教育、医疗或者所谓的“正义”、“平等”……,而是我么如何在具有大局观的前提下去思考“利己主义”!
绝对意义的利己主义是不存在的,比如在公平的市场竞争当中,有人靠造假获得了利益并伤害了其他不造假的竞争对手,这是一种“利己”的表现;在这个时候,如果每个制造者都怀着绝对利己的心态,都在造假的话,那么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场的消失。市场中的垄断行为也是如此,一些企业通过某种方式达到了垄断,表面看来他可以控制上下游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可以肆意地压低成本或者抬高价格,但是实际上,除了那些刚需(也无法垄断)的商品之外,垄断造成的只会是新的替代品的出现,原有的垄断市场同样会消失。
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是开车“插队”的行为,在一个左转排队很长的路口,总会发现有人现在直行车道行驶,然后压实线插队到左转的车队当中,这肯定是一种“利己”的表现,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放大的话,那么人们会思考:“为什我要排队呢?为什么我要遵守秩序呢?”不排队不遵守秩序也许会让个别车辆在个别时间“节约”一点时间,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让更多的人出行效率降低,夸张一点说,甚至让整个社会的效率降低。
如果说“插队”还是和文明有关的事项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例子:拿北京的交通来说,如果居住在北京的“有车族”都不想去乘坐公交,都认为坐在自家的车里才是最舒服的状态,都选择开车出行的话,结果会是怎样的?以北京的道路状况,如果所有的车辆都上路的话,那么车行的速度真的快得过路边行人步行的速度吗?这和城市规划或者道路的宽窄有关联,但并不绝对,因为哪个城市也无法修建能容纳所有车辆快速行驶的道路——因为任何道路都有其容量的上限,只要超过这个上限,交通就会拥堵不堪。
在更古老一些的年代,会有一种所谓的“行规”存在,大体的表现形式是:处在同一区域的竞争对手之间应当把相同的产品或服务统一于一致的价格,这样虽然有时显得“不那么公平”,但是却可以有效地防止那些只想着“利己”的企业用价格战的方式搞乱市场,影响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
市场营销行业在国内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在于太多的“利己企业”为了获得短期利益,而不顾成本地去压低竞标价格。在短期和局部来说,甲方肯定是高兴看到投标方进行“价格战”的,但是从长久的方面来看,如果有一家竞标企业的价格远远低于行业普遍标准,这只能说明在中标之后,他们一定会通过压低成本等其他方式来完成工作,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甲方的业绩。当恶性循环产生之后,乙方的竞标价格越来越低,甲方的营销效果也越来越差,最终,只能是甲方认为“营销无用”,甚至导致很多甲方认为营销公司就是“骗子”公司的现象产生。
痛定思痛……,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利己主义”到底会给我们自身、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呢?如果我们可以通过“不那么利己”让我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好一些呢?当然,“利己主义”的反面不应当是“完全不为自己着想”,而应当是“在考虑自己得到了什么的同时,也考虑其他人得到什么”——如果每个人都学着这么思考,世界应该会变得美好许多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