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之乡的由来
(2023-09-27 21:07:58)分类: 学习 |
面包之乡的由来
江西资溪面包行业的起步,因为一个资溪人,叫张协旺。他是个退伍军人。20世纪80年代退伍的时候,他在“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学习了做面包的技术,然后和老乡一起在比较繁华的鹰潭市开了一个面包店。
靠着这家面包店,张协旺第一年就赚了3万多元,那可是20世纪80年代。消息传回老家,很多年轻人都来找他拜师学艺。在当时,做面包还是一个门槛很高的活计,烘焙手艺不外传,从业壁垒很深厚。而张协旺做了一件挺厉害的事,免费收徒,传授烘焙技术。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的父母,就是张协旺的第一批徒弟。泸溪河的创始人黄进,是15岁进了张协旺的店里当学徒。
就这样,通过资溪人“亲帮亲、邻帮邻”“一姓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一县”,资溪县的面包产业,就打好了地基。
一个老乡之间通过“传帮带”形成生意网络的故事,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湖南新化人做复印生意、河南鄢陵人做影视灯光生意,都属于这一类。
但是,对于面包行业来说,光把这个网络铺开还不够,你还得把它做深。因为这一行的竞争太激烈了。毕竟,随着互联网普及,做面包的手艺早就不是秘方。再加上很多资本看中了这个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那么,资溪人,应该怎么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呢?
资溪面包帮有这么“三板斧”。
第一板斧,资溪人特别善于集体行动,推爆品,引潮流。他们的店里,产品一般不会太多,都集中火力专攻一两个单品。比如,鲍师傅的招牌“肉松小贝”,还有泸溪河日产75万片的桃酥。
更关键的是,什么单品好卖、容易卖成爆品,资溪人就集体卖什么。桃酥火了,就集体卖桃酥;枣糕卖得好,就集体卖枣糕。资溪人就通过这样的集体行动来引领面包的潮流,营造出一种“我卖的就是当季热品”的氛围。
当然,这还是从业者的个人层面。回到地方层面,第二板斧,是资溪给本地人的创业支持。2001年,资溪成立了面包行业协会,2004年,资溪又在县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面包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门从政府层面,帮资溪人解决问题。
比如,在资溪,申请“面包贷”很方便,只要你想出去开面包店,打个信用证明,填个表,政府就给你批“面包贷”。不少资溪人,就是拿着这笔启动资金,把面包生意一步步做大的。再比如,行业协会背后,还有一支由法院、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组成的保障队伍,资溪面包商户遇到困难,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寻求支持。
这是第二板斧,政策层面的扶持。除此之外,还有第三板斧,这就是整体生态的建设。通过办学校、建供应链,和面包产业协同进化。
比如办学校。烘焙行业的迭代速度非常快,热门款式很容易被复制。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就说过,“烘焙行业5年洗一次牌,你一成不变,就会被洗出去。”
那么,怎么保证不掉队?答案就是办学校,及时给从业者输入前沿的技术和理念。2002年开始,资溪开始建设面包培训学校和蛋糕烘焙艺术学校,同时还成立了面包科研中心、艺术蛋糕研发所,并且把分校开到了其他城市,以此来确保自己随时能跟上行业的先进技术。
再说建产业链,资溪从2018年开始,提出了建设面包食品产业城的设想,鼓励在外资溪人返乡创业。比如,鲍才胜投资了一家工厂,每年能加工各类烘焙食品2.6万吨。再比如,全球最大的肉松加工厂费歌肉松厂也在资溪落地。你看,假如说开店是种树,那么这个从底层建设产业生态的过程,就像制造土壤。它会进一步推动资溪面包产业的增长。
先有了做面包的手艺,然后由这个节点向外一步步延伸。最终,点与点之间连成了线,线与线之间结成了网。一个面包店,就这么变成了一门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