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棉花糖实验
(2023-04-25 21:16:20)分类: 学习 |
经典的棉花糖实验
即使知道在做的事情会在未来造成不良后果,人们也往往不会拒绝当下的满足。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意志力终究打不过七情六欲。但同时,也有人能坚持严苛的健康饮食,有人能成功戒掉烟瘾,有人能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运动锻炼。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们是怎样坚持等待,实现延迟满足的?
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做了棉花糖实验。
告诉孩子们,他们如果能等一会儿,就能得到两块棉花糖;也可以马上吃到棉花糖,但只能得到一块。面对这个问题,孩子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孩子选择立马吃到棉花糖,有的孩子就能忍过这一会儿。
后来,作者花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追踪这些孩子长大后的表现,结果发现,那些能忍着得到两块棉花糖的孩子,高考分数更高,社交能力更强,面对挫折时也更坚强,到中年的时候,这些孩子的肥胖率也更低。也就是说,那些从小就能做到延迟满足的人,长大后在学业、事业和健康上都表现得更好。
这一段是我们大多数人对棉花糖实验的了解。事实上,这个实验还有更多细节,比如,作者在实验中添加了一些影响因素,孩子们也采取了五花八门的策略,来抵抗想要吃到棉花糖的冲动。
孩子坐在一张桌子边上,上面有一个托盘。研究人员准备了包括棉花糖在内的各种小零食,供孩子选择。如果孩子选了棉花糖,研究人员就会在托盘的一边放上一块棉花糖,另一边放上两块。一方面,这能让孩子相信奖品是实实在在的,另一方面,这也能加强孩子内心的冲突感。在托盘之外,桌子上还有一个按铃。告诉孩子游戏规则后,研究人员就会离开房间,让孩子在桌子边上独自等待。如果孩子不想等了,就可以按下按铃,开始吃那个棉花糖,但也只能得到这一块棉花糖。如果孩子离开了座位,也只能得到一块。这意味着,孩子不能偷吃,也不能离开座位,必须老老实实地等上20分钟,才能得到两块棉花糖。
面对这个挑战,有些孩子忍过了20分钟,成功得到了两块棉花糖,有些孩子却做不到。从那些顺利通关的孩子身上,总结三个共同点。
第一,他们会时刻提醒自己他们的目标和结果。比如有孩子会悄悄地自言自语,告诉自己:“我要等待,拿到两块棉花糖”,还有孩子会大声重复游戏规则:“如果按了铃铛,我就只能得到一块棉花糖。如果我等一等,就能拿到两块!”
第二,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们采取了各种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降低棉花糖的吸引力。比如有孩子开始唱歌,或者摇头晃脑地自己给自己讲故事,或者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觉。由此可见,转移注意力能帮人更好地控制自己。就像父母带着孩子长途自驾的时候,一般会找点法子,让孩子能自娱自乐,以免每五分钟就被问一句:“还有多久能到?”
第三,这些孩子都抑制了自己的冲动反应,阻止自己把手伸向诱惑物。有孩子用手把眼睛蒙住,扭头不看向奖品,或者把铃铛和托盘都推到桌子的另一边。
从这三点来看,这些孩子都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样的能力被称为“执行功能”,而执行功能就是人实现自控的关键。执行功能发展得良好的孩子,能够抑制冲动反应,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过,执行功能并不是决定一个人自控能力的唯一因素,一个人的自我掌控感,以及当下的情绪状态,都影响着一个人的自控能力。
前一篇:为什么我们会一错再错
后一篇:文创园区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