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模型即服务
(2023-01-17 19:16:18)分类: 学习 |
什么叫模型即服务
简单说,AlphaGo那一轮AI热,带火的其实是概念,是信心。
但是这一轮AI技术,是真好用。
目前AI模型大,就是指训练这个模型,需要的数据极多,周期极长,成本极高。比如聊天机器人,2019年之前,行业一线水平的语言模型参数规模,大概在十亿量级。到了2020年,OpenAI公司发布的GPT-3模型,参数规模一下升到了1750亿。而到了2022年,国内外很多公司都为自己万亿参数的模型开了发布会。
以2020年的GPT-3模型为例,业界估计这个模型训练一次的成本高达1200万美元。
随着大模型的功能越来越强、成本越来越高,AI领域有可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叫做模型即服务,英文简称是MaaS(Model as
a Service)。这种商业模式最近也经常被国内外一些学者和企业家探讨。
所谓模型即服务,你可以这么理解。就是大公司,开发出了一套AI模型,这是一个底板。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个接受过良好基础教育,数理化全都满分,各种基本功都特别扎实的应届生。基础虽好,但对于专业领域,还是个门外汉。你要是让他做点具体的、特别专业的工作,比如医疗、教育、销售,他还得再深入学习。
而MaaS模式,指的就是把这个算法的培训过程,分成两段。基础教育阶段,需要极大的投入,数理化全都得学一遍。这个阶段,由巨头完成。他们相当于模型的创造者,给你送来一个特别聪明、基本功特别好的通识型人才。而第二个阶段,你得把通识型人才,培养成能在某个领域干活的专业人才。这一步,科技巨头并不擅长,就得由细分领域里的公司来完成了。做这个细分领域训练的人,被称为模型打磨者。
科技巨头在将来会对外开放这些AI模型的调用接口。吸引一些规模较小,但是对行业理解更深的玩家,付费使用这些接口,并将模型打磨成真正满足行业需求的应用。
这么一来,从巨头到新玩家,都可以获益。你看,巨头虽然承担了巨额的模型开发成本,但可以从其他行业中,收取模型接口使用费,而且避免了过度聚焦到某个特定行业带来的风险。同时,细分行业里的人,也不用从头研发,能以更低的成本来使用AI模型。
第一个例子来自音乐领域。上个月15号,两位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工程师,发布了一款叫做Riffusion的音乐创作工具,可以根据你输入的一段话生成一段音乐。更有趣的是,这个AI音乐创作工具,并不是他们自己从头开发的,而是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借助一款已经开源的AI画图算法,微调之后,改造成的一个AI音乐创作工具。
第二个例子来自医疗领域。上个月23号,美国谷歌公司发布了一个叫做Med-PaLM的模型,在美国医师职业测试中,首次拿到了跟人类医生基本一致的分数。很有希望在未来的AI问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这位AI医生的诞生,也遵循了的两段式训练方式。也就是,利用一个已经成形的基础AI算法,叠加上一套专门基于医疗数据的训练流程,两轮打磨之后产生的成果。
前一篇:迎接人生第三幕银发时代
后一篇:老年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