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记内销转型的启示
(2022-12-02 09:46:48)分类: 学习 |
徐福记内销转型的启示
从外销糖果大王到国民经典零食品牌,徐福记一步步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一部分。作为国内著名的零食品牌,徐福记的成功绝非偶然。
徐福记的成功,得益于“场景化”方法论。
徐福记最初的一炮而红,就是聚焦春节场景,率先提出了“春节糖”的概念。
这家企业是1992年成立的,主要是做糖果贴牌生产再出口的生意,并没有自己的品牌。到1994年开始发力本土市场。他们调研发现,春节是国内最重要的糖果消费场景,但当时市面上卖的糖果大多是白牌,更没有谁专门针对春节做产品,这就有了一个绝佳的市场切入点。
首先,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福”字,他们就专门注册了品牌名“徐福记”,跟春节强绑定;在糖果包装上,采用大红色喜庆风格;在品牌宣传上,打出“过年要吃新年糖”的标语,跟后来的“有汇源才叫过年”是一个思路。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徐福记很快打响了知名度。到1997年,徐福记销售额突破1亿元,春节期间销量占到40%左右。
2006年徐福记在新加坡上市,2010年以后,糖果零食行业的竞争开始加剧,一方面是好时、亿滋、阿尔卑斯等国际巨头开始发力,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崛起,毕竟做糖果的门槛并不高,徐福记的挑战者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徐福记的第一反应是走多元化路线。既然糖果的蛋糕被分了,那我就去别的地方分别人的蛋糕。徐福记开始全速扩张品类,重点发力坚果。为了与三只松鼠、百草味等打出差异化竞争,徐福记推出了多款坚果混搭礼盒,也就是在坚果里搭配徐福记经典糖果,用“坚果+糖果”的组合来吸引消费者。
但是这个打法的效果并不理想。除了过年之外,没有其他场景是把坚果和糖果放在一起吃的。而过年场景本就是徐福记的大本营,混搭礼盒并不能给它带来增长。
多元化走不通,徐福记又经过几年的调整,重新捡起了“场景化”这把利器。想想看,除了过年,还有什么场合需要糖果来烘托氛围?徐福记盯上人生中的几个重要时刻:结婚、添丁、乔迁、升学、祝寿五大场景。
徐福记一路走来,经历沉浮后还能保持领先地位,场景化思维立了大功。
消费品的最高境界,就是嵌入某个场景,成为这个场景下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