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2022-10-27 18:07:43)分类: 学习 |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 是一个终将到来的节日”。
应该掌控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质量并且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科学而理性地对待死亡,让生命变得更有质量。
“世界人口时钟”显示,全球每秒死亡1.8人,每天平均死亡15万人以上。因为恐惧而否认死亡是每个人的本能。
穷尽医疗手段来延迟死亡的到来,其实也是在否定死亡。
在外国很多地方,死者入土下葬时,必须要等亲友全部离开才能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让人想到死亡已经成为定局的事实。
我们的文化中也忌讳直接使用“死亡”这个词。就有身故、作古、往生、百岁、千秋甚至是羽化、仙逝等各种各样的委婉表达方式。
否认死亡已经变成了一大自然趋势。
生老病死都转移到了医院及殡仪馆时,更多的人也更难真正接触到死亡。
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前的糟糕体验。
从死亡教育、临终关怀和丧亲者的心理调整这三个方面,才能科学而理性地对待死亡?
死亡教育:
人从出生到死亡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玩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八个阶段。而这八个阶段随时都有可能遭遇死亡,都存在死亡教育。
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同时更懂得珍惜生命和身边的人。死亡教育其实也是一种观念的传承,只有我们能够正确面对死亡,才能够让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正确面对死亡。
临终关怀:
生命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当然不能无限夸大现代医疗带来的痛苦,但也需要尊重患者自己的选择。
5个死前心理变化阶段:从否认与隔绝,到愤怒,到交涉,到抑郁,再到最终的接受。
这一剧烈起伏的心理过程对多数人都是难以承受的,而专业的临终关怀则能帮助他们和亲属一起度过这个阶段,最终坦然面对死亡。
中国1988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目前大概也有200余家临终关怀机构。据统计,世界上需要临终关怀的人超过1亿,但因为观念、政策、现实条件等限制,能得到服务的仅占8%。
临终关怀并不是让患者消极等死,也不是安乐死,而是把临终当成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给予当事人尊严、舒适感、控制感和有质量的生命。
临终关怀病人的权利清单,首当其冲的一项就是“我有权利被当做一个活着的人对待”。而在这方面,医疗机构始终都是治病的功能大于人性关怀。据一份对美国各地养老院7000位老人的调查显示,这些老人在生命最后阶段接受的治疗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善终就是病人、家人以及护理人员都没有经历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根据研究总结,得以善终的病人一般都有以下特征:他们往往有控制感和幽默感;注重仪容仪表;不回避痛苦,能够平静地讨论死亡及死后的事情;在亲人陪伴下非常开心,并且会用神态、动作表达关心。善终还表现出四种死亡形态,那就是在熟睡中死去、没有痛苦地死去、平和安详地死去、快速地死去。
1975年第一家姑息日托中心在英国成立,其管理特点就是在不限制病人外出参与活动及与他人保持联系的同时,享受专业的护理服务。如果有病人提出想在临死前坐直升飞机去兜个风,临终关怀机构也会想办法满足他的愿望。在对40个国家的“死亡质量”进行排名时,英国一直处于领导地位,很可能与其最早开始研究这一领域有关。
丧亲者
丧亲的真正痛苦通常会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二周达到巅峰。一般来说,丧亲者的悲痛,会经历震惊和否认、无序、情绪不稳、罪恶感、失落和孤寂、解脱、自我恢复等七个阶段。而要想真正走出丧亲的阴影,每一位丧亲者都需要完成四项任务:首先是接受失去亲人的现实;其次是接受悲伤带来的痛苦,然后是适应死者已经无法出现的新环境;最后是重新投入一段新的关系。
要学着把死亡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从儿童和青少年开始进行死亡教育。当治疗已经没有意义时,最好选择临终关怀,享受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痛苦地延长时间。丧亲者要通过人际交往、疏导情绪、分散注意力等方式,尽快走出伤痛,开启新的社会生活。
具备“向死而生”的大智慧,将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最大保障。
前一篇:生命是靠什么维持运转的
后一篇:元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