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机器融合的未来

(2022-10-25 18:26:28)
分类: 学习
与机器融合的未来

探讨一系列未来人类和机器关系的底层问题,比如:人和机器的关系,到底是竞争互斥,还是和谐共生?未来的机器是否真的能变成一种生命,并且产生自我意识?如果有,那么这种意识,和人类的意识有没有区别?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定义生命?等等。
人类和机器的关系当然不是势不两立的零和博弈,两者可以共存,但这种共存将给人类和机器的演化带来什么作用,还需要谨慎研究和观察。另外,技术进步带来的种种社会伦理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未雨绸缪的重视。
随着技术进步,机器也应该被视为一种生命形式,将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机器逐渐摆脱了单纯依赖人类控制的境界,仿佛拥有了某种自主性:它们会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可以与人类进行交互,从事越来越复杂的工作,还会通过软件与硬件升级,实现进化,也会死亡。当然,与人类和其他动物明显不同的是,它们的身体主要是由金属和硅基材料组成。
如果把机器,也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加持的各种硬件软件设备看作生命,那么对于技术发展将如何影响人类未来这个问题,我们就会有全新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生命”的传统定义,也越来越受到挑战。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物理学教授泰格马克就提出一个大胆的观点,无论自然生物还是技术装置,但凡是可以维持自身复杂性,并不断自我复制的,都可以被称之为生命。
2012年7月,一群神经科学相关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发表了“剑桥宣言”,宣言的主要内容就是,只要一个神经系统复杂到一定程度,能够积累经验,持续和外界产生互动,它就能产生自我意识。人类引以为傲的复杂大脑,只是自然界在亿万年进化中偶然进化出的特殊结构,并不是诞生自我意识的唯一必要条件 ,而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发展出类似人类神经组织的芯片,以大量晶体管模仿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运行大数据分析和语言深度学习等复杂任务。有了这个硬件的加持,人工智能在学习中,就可以逐渐摆脱人类的训练,实现自主学习,虽然这种分析处理能力在今天,还只能局限在某个狭窄特定的具体领域,但在未来,也可能会萌生出类似人类的自我意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