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人的延伸
(2022-09-02 11:23:55)分类: 学习 |
技术是人的延伸
——适宜技术产生和大规模应用的文化土壤
技术怎么发展,最终是由人的认知来决定,而不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
让我们从思维方式、社会秩序、心理乃至审美等各个方面来还原技术的文化土壤。
西方近现代对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其他文明所没有达到的水平,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首先形成了“机器体系”的世界观。
“机器”是用于能量转换和做功的。
它和“工具”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程度。
比如,一把刀可以说是工具,而一个运用了水能的水车就是一架机器了。一把刀可以切菜、撬锁、刻木头,甚至拧螺丝;
而水车,只有一个操作,就是车水。
所以机器是专门化、自动化的。由于这些属性,作者指出机器有一个特质,就是将人的生命过程变得可以量度、有迹可循。
第一产生机械的时间观;
第二产生至关重要的思维习惯,就是对数字的抽象;
一切东西,都可以抽象成可流通的货币,化为成本与收益账本上的数字。
第三产生物理抽象能力。
机械化的时空观念、对数字和物理功能的抽象能力,诸如此类,概括起来,就是一种“机械思维”。
现在我们如果说一个人“机械思维”,好像不是什么好词儿,但在当时,“机械思维”就好比我们今天的“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一样,代表最先进的思维方式。那个时候谁要是拥有机械思维,也足以堪称时代的弄潮儿。
战争军备的升级,以及消费文化的兴起。
都是对进入机器文明的文化准备。
机器时代的到来,还有一个重要的拉动力出场了,那就是巴洛克统治时期的消费文化。个人主义、享受当下、过度消费、“夸耀性浪费”等风气的流行,使得人们将幸福等同于获取大量的、最好的商品。当幸福与“生产的增长”成了同一件事儿,工业时代也就呼之欲出了。
同时野蛮、贪婪、窒息、非理性、反人性、生态恶化……几乎就是在“效率至上”掩饰下的文化的倒退。
不只是技术服务于人,人也服务于机器;工业不仅限于满足生活需要,而且还必须创造财富;工作不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
从无机的技术走向有机的技术。技术都源于人对有机生命的模仿。
人和机器的关系不是谁对谁的奴役,而是走向合作,才能融会出更高的人类智慧。
前一篇:在地化是本土化的升级版
后一篇:清醒理性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