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学习 |
大脑是如何感知音乐的
当音乐的第一声响起,透过声波传进我们的耳朵,在内耳部分,声波就会被耳蜗分成不同的频率,并带动下方的纤毛振动,就像风刮过草地一般。这些纤毛,其实就是感觉神经元;一个声音能引起一组纤毛振动,产生电信号,再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物理学家戈尔德还认为,耳蜗的膜和纤毛其实是声波捕捉器,可以将声波放大,就像扩音器一样。
当你听音乐的时候,内耳中还有数千根纤毛在不断运动,将声波放大,转换为更为清晰、强度更大的电信号。这还只是音乐进入大脑前的准备工作。
当音乐经过耳朵这一层“过滤”,进入大脑,立刻被拆解成五个元素:音符、旋律、和声、音色和节奏。这五个要素组合起来,才是我们听到的音乐,但就像管弦乐队各司其职,贡献不同的音色一样。
音符、旋律、和声、音色和节奏组合起来,存放在我们的听觉皮质和额叶区域中,正是这种机制解释了为何我们不用再听,就能在脑海中重现我们喜欢的音乐。
听音乐并不只分泌多巴胺,还能产生大量的内啡肽 。
大脑不仅从物理层面分析音乐,还从情绪方面感知音乐,两个系统相辅相成,就像并驾齐驱的两驾马车,带给我们难以忘怀的音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