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的思考笔记(一)
(2021-08-08 12:38:30)分类: 学习 |
县域经济的思考笔记(一)
把自己作为孵化器,激发我们以自己为方法,建立内在的思考工具。
县域经济发展潜能的思想资源是乡绅精神,就是要把本地活生生的文化摸得很熟,形成一种自己的叙事方法。
基于对中国“中心和边缘化”问题的思考。从中,我们也对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有了新的理解。这种思考方法强调图景叙述,通过看清方方面面的细节,抓住问题现在是什么,内在的矛盾是什么、将会是什么?在这种观察中,人要找清楚自己的位置,保持距离感,为每件事物分配权重。
对沿途遇到的问题,有狩猎般的决心和精确。在思想和实践之间来回摆渡,参与创造周围的小世界。
用大白话把大道理说清楚,是一种通透的思想风度。
一套理论的价值,不在于新不新,也不在于深不深,更不在于正确不正确,而在于能不能形成启发,调动起新的思想和新的行动。
乡绅这个过去的词,社会学家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说到过:他们有旧的科举功名,住在当乡本土,和政府共同管理地方事务。好的乡绅对地方社会是有很大贡献的,在历史上,甚至是主要的文化支撑力量。
乡绅精神是一种自主精神,也就有了自己的思考方法。
乡绅的思考方法还在:就是对自己所在的这个区域关心、有责任感的,同时,对大体制也有相当的理解,知道如何调和。在今天,他们可能是当地的干部,是致富带头人、乡镇企业家,也可能是普通老百姓。
今天我们对社会的印象是:人和资源都倾向于从边缘流向中心。还以中学为例。如今的地方重点中学,目标是向北京、上海输送大学生,连地方上的大学也这样,是不是?这就和乡绅办学的时代不一样。那时候,他们办学是为了积累本地资源,学生毕业主要留在当地生活。古代士绅在京城或外地做完官,是“告老还乡”,也就是把政治文化资源带回家乡,这构成了中心和边缘的循环。所以有人说,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象征,就是官员退休不再回家乡了。从心态上看,旧的社会格局里,每个地方都觉得自己是个小的中心,是比较从容的。
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就是说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像水波纹一样,以自己为中心,按照亲疏关系,一圈一圈地向外扩散。而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像一捆一捆扎起来的木柴,是由某种关系组成的群体。这两个模式,是非常形象也非常经典的对比。
费孝通提出这个概念,不是要用实证的学术语言来翻译古代伦理,只做这件事并不高级,就不是大师的水平了。
他和梁漱溟一样,认为中国社会这种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不完全适用西方的政治模式。西方的政治形态,要求团体内部的社会关系是等距离的。他强调“差序格局”的现实,是为了倡导用中国方法来办中国的事。而和这种现实匹配的思想资源,就是乡绅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温和、稳定的保守力量,和中国文化、和传统的人与人关系相匹配。对文化来说,保守不是坏事,它可以把确定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固定下来。
今天,我们用县域经济重新来看这个格局问题:中国这么大,不可能人人都到中心去。我们生活得焦虑,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大家默认边缘就等于没有意义,边缘保留不住资源,所以都拼命地往中心挤,自己去不成,也得让孩子去。而类似乡绅的态度,也许更符合现实,可以帮助我们把自己身处的地方,建设成一个特别的精彩。
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就是标准的宏大叙事腔调。真是天下滔滔,舍我其谁。
“看懂过去,看清现在,看到未来”
不要讲普遍正确的理论,而是先把自己和世界的具体关系讲清楚。讲清楚这个关系,就得知道你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是什么。这是定位意识。
今天的乡土概念和过去是不一样的。在当下世界,孤立、封闭的乡土已经发展不出真正的文化来了。现代的乡土意识,前提是知道自己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的位置在哪里,该怎么经营这个位置?你看一个地方有什么特色,只要有基本的发展观念,就会宣传自己是“中国某某特产之乡”、“世界某某特产之乡”,这就是起码的定位意识。
挖掘自己的乡土文化,这有利于当地人建立自己的东西,没必要非把孩子送到北京去。
努力把自己嵌入到世界里去,而不是去定义别人。新加坡解决发展问题的水平,世界有目共睹。
距离感也好,历史感也罢。要求我们不去过多诠释象征意义。像一个人物去世了,说“一个时代结束了”,这就有点儿过度抒情,你是怎么知道啊?时代在哪里结束,要用“后眼”去看,我们未必知道后代评判今天的尺度是什么。
历史发生的事件,我不知道结果最终是好是坏,但根据我的分析观察,有可能出现以下危险,我的理由是什么……图景叙述也会尝试解释历史,但它更承认:历史可能是很多偶然因素造成的,首先要做的,是以当下的经验和道德原则,提醒人们可能的危险在哪里,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世界,
而是改变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前一篇:南大洋?你听说过吗
后一篇:私域流量的最后红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