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钟的知识
(2021-07-26 16:56:43)
标签:
学习杂谈 |
分类: 学习 |
生物钟的知识
生物钟不是生物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被动反应,而是一种先天设置好的生物程序。是一套复杂的调控系统。它更像一位指挥家,指挥着生物的内部系统之间彼此协同,同时让生物和外部环境保持同步。生物钟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都有巨大的影响。对生物钟了解越多,我们就越理解自己,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
人体的生物钟有一个“总台”,是一组叫作“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它在大脑的视觉中枢,就在我们的鼻梁根部后面。
我们体内的生物钟和外部世界的时间,并不是完全匹配的。外部世界的一天,就是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而生物钟对一天的设定,可能短点,也可能长点,因人而异。说白了,生物钟并不“准时”。所以,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要不断校准自己的生物钟,让它跟外部时间一致。
正是因为生物钟有“需要校准”这个特性,才产生了不同时间类型的人。有些人,生物钟的一天比外部世界的一天短,他就更容易早起,会成为云雀型。相反,如果生物钟的一天比外部世界的一天长,这个人就是猫头鹰型。
实际上,在人一生的各个阶段,时间类型也会不断变化。小孩子大多是云雀型的。伴随长大,人的时间类型会变晚,一般在20岁左右的时候达到最晚,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更愿意熬夜。接下来,时间类型又会慢慢变早,所以我们会觉得,年纪越大,越熬不了夜。到了老年,会醒得越来越早,睡得越来越少。
过去,很多文化里都有一种观念,觉得早起的云雀更好,熬夜的猫头鹰更懒惰,这种观念其实是生产方式决定的。农业社会,生产依赖光照,所以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起的人自然会更富有。但是,在狩猎社会里,猫头鹰型的人反而更有生存优势。因为他们更能抵抗困意,在夜晚保持清醒,也就更有机会捕到猎物。
生物钟的作用:协同。
向外,生物钟让身体跟外部环境保持协同;
向内,生物钟让身体内部的各种机能保持协同。
地球有公转和自转,于是有了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在自然环境里,就会有温度、湿度、光照等等变化。这些变化都有一定的周期,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复杂的“外部时间结构”。
我们要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公转时间是365.25天,潮汐是12.5小时,月亮周期是28.5天,必须适应这种种变化。所以各种生物都会画出一幅适合自己的“时间结构示意图”,来记录这些变化的规律。
这样,它才能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这张时间结构示意图,会涉及光照、温度、引力等等各种因素,就像一张信息的网。它能够帮助生物预见周围环境定期的变化,提前做好准备。
这就是生物钟产生的原因。
生物钟是在微观的分子层面工作的。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就给了3位研究这个问题的美国科学家。这3位科学家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简单来说,生物的某些基因可以让蛋白质有规律的活动,比如基因会编码一种蛋白质,在夜间积累,白天分解。
人类的生物钟怎么校准呢?自然环境中的光照、温度,都会向人体发送信号,影响人体的生物钟。在这些信号里,光照是影响最大的。日出日落,在几十亿年的时间里,在生物身上刻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那人类怎么接收光照这个信号呢?
人的生物钟在视觉中枢。这里有一种蛋白质,叫作黑视蛋白,专门负责感知明暗变化。这个机制,就像是钟表的发条,可以帮助我们随时校准生物钟。所以,就算是盲人,只要黑视蛋白功能正常,也一样可以拥有正常的生物钟。
前一篇:产业互联网之客户思维
后一篇:生物钟的知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