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钟的知识(二)
(2021-07-27 19:11:53)分类: 学习 |
生物钟的知识(二)
正常的生活节奏,三分之一的时间睡觉,三分之二的时间醒着,周期大体也是24小时,体温等等身体指标也是按照这个周期变化。
人体至少有两套节律。一套负责调控日常活动,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叫作行为节律;另一套负责调控身体内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活动,这叫作生理节律。生理节律,涉及我们身体的方方面面。比如,人的体温会在睡着的时候更低,从睡眠到苏醒,会经历一个变化周期;早上和晚上,我们对酒精的反应不一样;一天的不同时间,我们对牙疼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这两套节律,有时候是不同步的。行为节律和生理节律的关系,有点像意识和潜意识。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自己的行为节律,就像我们清楚地感知自己的意识。但是,不管我们的行为节律如何变化,生理节律依然会按照默认设置运行,不受我们控制,就像潜意识不受控制。
身体的各项节律越协调一致,我们就会感觉越舒服。相反,如果各项节律不能协调,我们就会觉得难受,甚至生病。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倒时差。坐过长途飞机的人,肯定都经历过倒时差。真的特别痛苦,可能会有失眠、注意力减退、协调能力变差、认知能力降低等等症状。这些症状,就是体内时间错位引起的。这就好像你的人已经到了目的地,但是你的身体还留在出发的地方。
人体内的生物钟,不仅是一个标记时间的钟表,它是一套复杂的协作系统。视觉中枢里的生物钟总台,就像交响乐团的总指挥,身体的其他器官和组织,就像是不同的乐器组,根据指挥给出的节奏,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让身体正常运转。
生物钟调控着我们的身体状况,从体温和荷尔蒙的变化,到苏醒和睡着的时间,再到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等。现代人的很多健康问题,其实都跟生物钟的工作状态有关。
我们现代人的社会时间和自然时间脱节了,我们的生理节律还是会按照自然时间来,但是行为节律必须适应社会时间。结果就是,行为节律和生理节律不能协同了,再加上加班、倒班、熬夜、周末补觉等等生活方式,问题就更严重了。这就等于说,很多人就算不去旅行,也需要经常倒时差,专家管这种状态叫作“社会时差综合症”。
你可以把生物钟想象成一个荡秋千的人,一天的周期相当于荡一次的时间。如果想精准控制荡秋千的节奏和幅度,就需要有人在背后推它。这个推的人是谁呢?就是外部环境释放的各种信号。
影响最大的信号,就是光照。
白天多见光,生物钟周期就会变短;
晚上多见光,生物钟周期就会变长。
校准生物钟的方法,就是人为制造明暗变化。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教你怎么睡个好觉的书都会说,晚上睡不着,一定不要看屏幕;早上起不来,可以打开窗帘,让阳光进来。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明暗变化规律的环境里,你的生物钟自然也会越来越规律。
不过,利用生物钟原理来改善生活,这只是比较初级的手段。如今,科学家还有更多有趣的探索方向。例如有科学家在研究如何利用生物钟更合理地安排服药时间,提高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