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深圳(1)
(2020-10-21 21:31:39)| 分类: 学习 |
认识深圳(1)
深圳在这40年中屡次经历生存危机、身份危机,又屡次在危机中涅槃重生。与其说深圳走了一条快车道,不如说深圳是不断地快速切换车道,才走到了今天的地位。
第一个切面,是深圳的经济衰退。
如果你不是深圳人,你也许不知道,深圳在过去40年中,几乎每10年都会经历一次衰退。深圳前副市长唐杰多次回顾了这个过程。他从1998年到2015年期间在深圳市政府任职,其间历任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政府秘书长、副市长等等职位,他自己就是其中几次衰退的亲历者。
(戳此查看:《深圳前副市长:研究了7000家企业5年数据,发现“深圳奇迹”的秘密》)
比如,1994年到1996年期间,深圳经历了一次衰退。这次衰退的一个原因是广深高速公路修通了,有大量的产业沿着这条公路向北,转移到了东莞。5年之内,东莞就取代了深圳,成为台商和港商的聚集地。在那之前,深圳主要做的是给外商做原材料加工和按照外商图纸进行装配的加工贸易产业。在东莞的竞争之下,这部分产业逐渐被转移出去。
不过,虽然产业转移了,但是深圳却从代工产业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一个是合约意识,知道了凡事要按合同来;另一个是多样化的需求和产品,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在深圳装配,形成了深圳产业链的底子;再有就是,深圳人了解了外部市场,知道了在市场当中品牌的重要性,相当于给深圳本土的品牌完成了“启蒙”。在1996年以后,深圳切换到了另一条赛道,“模仿制造”,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山寨”阶段。
再比如,2010年到2013年,深圳又经历了一次衰退。2012年的第一季度,深圳GDP的增速仅仅有5.8%,比全国的增速低了2.3个百分点。什么原因呢?因为在那个时期,深圳开始鼓励中低端企业外迁,多的时候一年迁出过8500家,造成当地经济下滑4个百分点以上。
不过,这种调整带来的结果是,深圳真正开始走向全球创新的前沿,在新材料、新能源、无人机、无线通信等等多个领域,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产业技术创新。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低端产业的产能并没有被完全淘汰,其中有一部分反而在高新技术产业里发挥了作用。比如,当年用来生产小家电的特种塑料大量遗存,后来就在无人机产业里派上了用场。
所以你看,深圳并不是,一条快速路走到黑。而是在短时间内从代工切换到模仿制造,又切换到自主创新。每一次切换背后,都是一次衰退的危机,都让人捏了一把汗。这是我想跟你分享的深圳的第一个切面。
前一篇:真实的反馈
后一篇:深圳的城市中心(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