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

(2014-04-03 21:46:54)
标签:

杂谈

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

 

    “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我国仅用不到20年时间就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说。我国人口老龄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并将贯穿整个21世纪。
    伴随“银发中国”而来的“银发经济”并没有“变老”之路走得快。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要机构养老这一标准,我国至少需要1000万张养老床位。2014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透露的数据是,中国目前全国养老床位数达到500万。此间仍有500万张养老床位的巨大差距。
    最近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50%,2013年突破1亿人。
    “养老产业在我国还没有完全被激活,养老仍是政府头痛的民生问题,但是没想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却从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
    上海申福养老产业服务中心主任胡丁捷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曾经败北的外资养老院
    Emeritus Senior Living现任CEO丹尼尔·巴提在多年前曾对某外国媒体说:“我们以很低的折扣卖掉了那些权益,之后回家了。”
    他讲的是曾经夭折在上海的外资退休社区。1998年,美国老年公寓开发公司假日退休集团(Holiday Retirement Corp.)在上海郊区兴建了一座退休社区,丹尼尔·巴提曾是该项目的主导者。但最终因为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该项目于2006年终止了运营,其后该设施变成了经济型酒店。
    “当时我们来得有点儿早。”丹尼尔·巴提解释失败原因时说。
    近10年来投资于上海的外资养老项目并不少,但多是败北而归。
    紧接而来的德国著名的奥古斯汀养老院也没能尝到甜头。2006年,号称国内首家顶级外资养老院的上海奥古新诺颐养中心因在上海拿地受阻而中途夭折。
    “奥古新诺颐养中心是目前独一无二的外资高端养老院,将会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潜力和机会。”上海龙君置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在当时接受采访的时候说。
    该项目由德国著名的奥古斯汀养老院与上海龙君置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总投资额为10亿元人民币;原计划落户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建成并投入运行。但事与愿违,奥古新诺颐养中心的投资故事成为了外资投资上海养老业被经常提及的失败案例。
    外资养老在中国的滑铁卢不仅仅在上海。2007年日本爱思文化交流公司组织下关和山口等30多家养老机构高管到青岛考察投资。这不是第一批看中青岛养老市场的外资机构。
    此前,德国青年社会及教育工作国际联盟两次到青岛考察老年市场,并与青岛老龄办达成了合作意向:在未来两三年内,双方结合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在青岛开办养老服务业项目,建设高档养老机构。同时,中德还酝酿异地休闲式养老,实现老年人跨境互访。
    但是至今青岛仍无一家外资养老机构。
    在当时,赢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在我国政策和体制上还是空白,究竟由哪些部门来具体管理均无明确规定。除此以外,外资养老机构的创设动辄需要上百亩土地,政府对土地的规划审批又十分谨慎,难度可想而知。
    正是因为此前并无成功案例,观望成为绝大多外资探路中国养老的态度。

外资养老再试水
    丹尼尔·巴提又来中国了。这次的开始,起码让人觉得是有希望。
    美国养老和医疗投资公司Columbia Pacific Management Co.及老年协助生活社区运营商Emeritus Senior Living共同设立了中国首家外资老年康复护理机构“凯健国际”。
    2012年6月中旬,上海凯健华鹏老年服务有限公司在浦东成立,与之前成立的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经营性养老服务机构—上海凯建华展老年护理有限公司一起,被许可在中国试用统一品牌“凯健国际”进行养老业务经营和推广。
    现在,“凯健国际”在上海和北京共有三家养老机构。据“凯建”所提供的消息,未来几年将在中国各地陆续开设更多养老机构。
    一起跟随外资进入的,还有养老行业的国际人才。凯健国际营运总监李飞东是在20年后才从美国回到中国的。此前他曾就职于美国得州和加州的多家养老医疗康复中心,拥有10余年养老行业运营管理经验。“之前也一直在关注中国的养老市场,我刚出国时的中国其实并不存在养老产业、养老服务,还都是五保户,等等。”李飞东说,“早些时候有些机构跟我接触过,但是我觉得条件还不成熟,国内还没有机构能够利用上我的经历和知识。”
    除了凯健国际之外,上海目前还有两家有外资背景的养老机构,一家是由上海复星集团和美国峰堡集团共同投资的“上海星堡”,另一家是由上海协通集团和日本RIEI株式会社共同投资的“上海礼爱”。
    也在尝试进入中国养老产业的,还有瑞典爱生雅集团。“在进入中国市场前,通过大量的家访发现,居家护理在中国将是非常有市场的。”
    爱生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监黄家悌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11年,由瑞典爱生雅集团创办的“家护”居家护理项目在上海正式启动。
    “一年前,我有幸带团在上海世博会瑞典馆举行了‘中瑞和谐健康论坛’,在论坛上两国政府签署了行动方案,老年人护理和残疾人的关爱被列为了合作的重中之重。而今天,我们在老年人护理领域方面的合作成果已经开始显现了出来。”瑞典卫生和社会事务部儿童与老年事务大臣玛丽亚·拉尔松在“家护”的启动仪式上说。
    “家护”秉持的是专业护理。“我们的成员都具备了国际化护理知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能够向中国的居家老人提供全面的护理与观察服务、根据医嘱的健康护理指导疾病预防与康复训练服务、常见疾病的专业护理等。这些恰好是市场上还没有人做的部分。”黄家悌说,“很多人会觉得,家护的专业护理师和钟点阿姨或者保姆没什么区别,但这两者的概念完全不同。”
    据上海市工商局给《瞭望东方周刊》的回复说,上海现在的外资养老院并不多,并且均为中外合资形式,还没有外资独资的养老机构。“凯建”是外资投入通过审批的第一家外资养老机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