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埠之前的上海外滩

(2016-01-07 19:06:22)
标签:

上海

外滩

租界

分类: 历史

开埠之前的上海外滩

1843年7月,根据《江宁条约》关于五口通商的有关规定,上海开埠。去年在《江宁条约》签字以后的英国特使璞鼎查由江宁来上海,索取上海绅商先已同意支付的赎城费,同时为未来的英租界划定了一个地块。这个地块,大致上就是当时所谓“外滩”的范围。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负责具体与上海道台达成英租界的范围。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与巴富尔签订《上海地皮章程》时,上海道台对于“外滩”地方的情形并不十分清楚。比如,“洋泾浜”写成了“杨泾浜”,在地皮章程是“李家厂”,而在颁布告示时则称为“李家庄”。

“外滩”的中文起源不详,胡翰祥称“黄浦滩”,则黄浦江沿岸之滩地均可称“黄浦滩”。上海开埠之时,巴富尔与宫慕久商定,以洋泾浜到苏州河口浦西江滩一侧为外国商船停泊之区(Foreign Anchorage),而老城厢沿岸则为华船停泊之区(Native Anchorage),黄浦滩分中外,或由此而起。薛理勇先生在《上海洋场》中认为,外滩就是上海最早的租界区域,恐失之过宽。英国人称外滩为“Bund”,租界区称为“Settlements”,与中国人分别称之为外滩、夷场之类,在概念上并没有多少歧义。

裘昔司在《上海史》中,这样描述这片土地:这里“大多数为耕地,并有几条小浜穿过,一座静谧的村庄掩映在浓荫的树丛中,农舍分布错落有致,周围是农家世代堆积的草垛,是他们先前劳作形成的特殊景观,有许多已经腐烂。……沿着江滩是一条已经荒弃的古纤道,曾经有过的响亮号子,催促着一艘艘驶入江中的重运漕船前行。此时的江滩虽然嘈杂,但未来的外滩依然有一二渔夫撒网捕鱼,或有三四船夫擦洗舢板,所在城郊沃土上的水稻、玉米和棉花照长不误。”

胡翰祥的《上海小志》谈到开英租界开辟之初的情形是:“沿浦之地,多旧式船厂、木行,其后面皆稻田、棉花田,更后稍远处有一小村落。”后来英国领事馆所在的地方,是江边一个废弃的旧营垒,“四周有沟围绕”。胡翰祥没有提到在洋泾浜北还有一座庙宇,1856年改建,次年江海洋关由苏州河北迁到这里,根据嘉庆《上海县志》卷七,县城北门外有先农坛、三茅阁和三元堂,三元堂在洋泾浜北,新洋关可能就是建在三元堂旧址,并利用了它的原有结构。

在当时外滩地方,只有一座村庄,就是靠近苏州河附近的李家庄。在李家庄外,有一片空地,当地农民在这里斗鸡、赶集。这或许是李家庄也被混称为李家厂的原因吧。这李家庄的生计,从上述描述来看,农业为主,渔业为辅,绝不是单纯的“小渔村”。上海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传说,或许与这个李家庄有点关系,但完全不是什么“历史知识”。

英国人把租界选择在这里,有着许多考虑。首先,是军事上的考虑。麦华陀称:在上海开埠时,“商人们究竟应安居在什么地点,乃是英国领事在执行任务时极为关心的一件要事。在将远征军遣送回国以前,英国的民政暨海军当局已经为选好一块令人羡慕的地址;在开埠的时候,领事认为他首先应该尽到的责任之一,就是将这个地址的界限正式确定下来。领事慎重地把未来租界的四至作了规定,它的周围都是乡村、河浜和大江,这就使这块地区在必要时容易加以防卫。”其次,是商业贸易上的考虑。外人住宅区与外滩港口毗连,与老城厢毗连,既便于外国人处理商船停泊、装卸和贸易,又便于洋行与华商交易,并可以充分利用老城厢已有的商业设施及其与附近市镇的商业网络。第三,是土地开发的考虑。这里大部分是农田滩地,人口较少,便于“动迁”,改为城市居住和商业用地之后,升值潜力巨大。所以,巴富尔最初向宫慕久提出要求买断这块土地,但宫慕久根本不知土地征用动迁为何事,也不符合《虎门条约》的有关规定,所以拒绝了巴富尔的要求,于是改为由英国人向当地业主租地的方式。这租地的方式“非古之所谓租”,也“非他处所谓租”,而是租价恒定的永租权。业主与外国租地人按规定租价订立租约后,租地人只要履行每年交纳约定租金的义务,即取得该地块的使用权,转租或转让使用权,均于原业主无涉,原业主不得增加租金或收回土地。这批在上海租界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外国人,实际上成了真正的地主,英文中的Shanghai Landlords,就是指的这些拥有上海地产的外国人。这种租地制度的安排,奠定了上海外国租界兴起和繁荣的基石。

 开埠之前的上海外滩


1850年代的上海外滩

 

开埠之前的上海外滩
刊载这张图片的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of an American Spuadron to the China Seas and Japan,出版于1856年,可见这应该是1857年江海关未迁入时的情景。这座庙宇的外貌,与江海洋关迁入后没有多大差别,因此很容易识别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