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汇何处望沈公

(2015-04-23 23:56:56)
标签:

沈渭滨

逝世

复旦大学

七宝镇

蒲汇塘

分类: 人生

蒲汇何处望沈公

——痛悼沈渭滨先生

今天中午,到学校参加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邵雍告诉我,沈渭滨先生过世了。网上一查,先生仙逝已经五天,我大吃一惊。未能亲往送行,有点悲憾和惆怅!

闻沈先生的大名,是在大学时代。第一次登门拜访,那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骆宝善先生来沪住本校,我与骆先生聊起沈先生家住七宝,离漕河泾不远。骆先生说,我们晚饭后去看看他。我不认识他家,骆先生却熟门熟路。乘上92路公交车到七宝,穿过老街,走过当年的“廊桥”——蒲汇塘桥,沈先生就住在塘边的一栋老宅里。那宽敞的房间,成排的书架,令还在城里“蜗居”学长后生,无不羡慕。沈先生的健谈、沈夫人的热情,会让熟人生客愉快地度过一整个下午,或者晚间的两三个小时。打这之后,我便成了沈先生家的常客,有时为搭上92路末班车才道别。老宅动迁之后,沈先生搬进了浴堂街旁的三室新屋,书香依然。五十岁之后几场大病,我去沈宅的次数渐稀,但每年总得有两三次。那里,留着我青壮年时代的美好记忆,有着许许多多向沈先生请教、交谈的怀念。走近蒲汇塘,会感到一种亲切;离开七宝镇,会生起一份留恋。

沈先生是位思维敏捷、谈吐不凡的学者。我没有听过沈先生的上课,但每次学术会议,都会听到他那抑扬顿挫的宏亮声音,有理有据的独到观点。博学而不失深邃,卓见而不失沉稳,随机而发却条理井然,在与他同年的一代学者中,沈先生无论是见识、思辨还是口才,都是出类拔萃的。他在中国近代史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纵横驰骋,可谓厚积薄发。有一次,他从书桌里拿出厚厚一迭文稿,我打开一看,是他写的讲义。密密麻麻的工笔小字,正文注释完全按照书稿的要求,而其文字数量,远远超出了讲义的需要。这认真、精致、宏富,令我感到惊讶。沈先生告诉我,上课时所遇到的问题,都要仔细准备,这是他进入大学课堂前所花的“磨刀功”。只要见过这份讲稿,就知道沈先生充沛的学术底气从何而来。

我到沈先生这里,聊得话题很多很广,很少聊及书法。而沈先生的字却是颇有特色的。一笔一划,都写得认认真真;一字一句,每个字端端正正。所以,沈先生拿出的文稿、书稿,见者无不赞叹。而他秘不示人的日记,更完全是用毛笔书写的略带行意的小楷,这种日积月累的数十年之功,形成了沈先生具有浓郁书卷气的书法特色。而其日记的内容,将成为最近四十多年上海学术界、主要是历史学界最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之一。沈夫人是清代著名画家汤贻芬的后裔,常以作画自娱。有时我登门夜访,看到丈夫作文、夫人作画的场面,这“文情画意”真令人感动。

虽然我没能最后见沈先生一面,也没能最后送行,但沈夫人告诉我,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我是他入院抢救之前最后与之长谈的一位。那天,我们谈了整整一个小时。那时,他起立行走都已十分困难,刷牙漱口都气喘得不行。之后,他没再有聊天的机会,而入院抢救之后,朋友探望,他打招呼也非常吃力了。在我拜访一个多月之后,4月18日清晨,沈先生与世长辞了,致死的原因,不是因为前不久让他濒死的心梗,而是肝癌。沈夫人告诉我,沈先生清晨去世,儿女来不及都赶到送别,她感到十分不安。我告诉她,那天,我与沈先生谈了生死问题,还谈到了临终前的心境问题。离开人世时的心灵平静,是沈先生的愿望;不直面亲人间永别的痛苦,或许是沈先生的福份。

迟到的吊唁之后,我告别了沈夫人及其家人,离开了沈宅。前面依然是静静流淌的蒲汇,右边依然是灯光闪耀的塘桥。但在这里,再也看不到沈公,只留下了他的题铭![注]逝者如斯,去而犹在。蒲汇何处望沈公,却是我余生永远之叹!

 

[注]桥下有沈渭滨撰《蒲汇塘桥重修记》碑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